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官网日前刊发了该中心高级研究员詹姆斯·哈雷(James Haley)撰写的报告《去风险化:影响、动因以及调控》(De-risking: Effects, Drivers and Mitigation)。该报告聚焦去风险化这一国际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去风险化对于国际金融发展有何影响?各国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共同调控、降低影响?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去风险化产生多重影响
美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艾伦·莱特(Allan Wright)表示,根据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 on Money Laundering)所作定义,去风险化是指通过限制或终止商业关系,以规避恐怖融资(Terrorist Financing)、洗钱(Money Laundering)等风险的行为。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是致力于维护国际金融系统安全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总部位于法国巴黎。
报告表示,新的经济风险正笼罩着处于国际经济舞台边缘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可能因为去风险化而丧失与国际金融系统对接的多个途径,例如开展国际贸易、建立国际支付系统等。这不仅会阻碍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将影响到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目标的达成,甚至不利于推动国际减贫进程。与此同时,去风险化对国际支付系统完整性和国际金融安全的影响也将波及发达国家,乃至全球。
哈雷总结了去风险化的不同影响。其一,停止或拒绝为特定个体或公司提供金融服务。这虽然不会导致严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将限制金融一体化,影响地区金融与全球金融间的联动发展。其二,失去代理银行关系。随着大型国际银行先后放弃在发展中国家的高风险业务线,甚至关闭账户,受影响国家在贸易、银行、投资以及竞争等方面都将受挫。以贸易为例,由于国际支付系统受到影响,进出口总额都将下降,并间接导致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减少,以及由此引发新技术发展受阻等其他溢出效应。其三,停止或限制转账机构业务。这些国家中依赖境外汇款的弱势消费者将因此遭受严重损失。拉丁美洲国家会更容易受到这类去风险化的冲击,进而致使该地区减贫成果发生逆转。
去风险化渐成趋势
报告提出,去风险化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推动产生的,其中三项动因作用尤为明显。第一,银行监管机构大幅提高了对反洗钱、反恐融资等问题的报告要求;第二,合规方面一旦出现问题,银行将面临巨额罚款;第三,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监管机构提高了对银行的资金要求以及流动性方面的要求,以防范金融危机再次发生。这三项动因共同作用,大幅提高了银行全线作业的挑战性。例如,随着反洗钱和反恐融资方面的监管规定愈加复杂,银行监管预期的不确定性也随之提高,银行不得不投入更多资源开展政策法规解读等活动,这意味着银行在合规领域的成本将大幅提高。
莱特坦言,虽然一些银行在失去代理银行关系后,又与其他国际银行建立起了新的合作关系,但更多国际银行会在合规等多重压力的作用下选择去风险化。这是一种趋势。
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杰森·沙曼(Jason Sharman)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监管策略,往往导致银行缺乏明确指引,在合规方面出现问题,并招致巨额罚款。所以,监管机构需要加强信息披露,以指导银行实践,使银行获取更多有效信息,同时促进更具包容性的金融体系发展。哈雷同样表示,银行监管机构应在合规方面提高信息收集及信息监控效率,提供安全的信息共享系统,打破信息壁垒,使银行可以安全共享大数据。与此同时,银行有必要开展调研,以增进对客户需求的了解,进而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哈雷还建议,对既存监管框架进行综合而全面的研究,寻找成本相对集约的实践方式,达到监管机构要求,以此降低合规成本。
采取措施提高金融包容性正当其时。哈雷表示,由于无法使用国际支付系统,导致客户转而寻找其他非正规渠道,这有可能助长非法转账汇款。同时,许多受去风险化威胁的经济体正努力降低债务负担,推进可持续发展,但因为去风险化,这些努力可能将付诸东流。以上问题的出现,不仅关系到这些经济体的发展,更关乎国际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共同努力以更好应对去风险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