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虚实结合”才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
2017-06-23 14:40:0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晓鹏

  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脱实向虚”的现象,这不利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但是,经济生活也要避免简单地“脱虚向实”。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根基,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动力。所以,单纯地讲“脱实向虚”还是“脱虚向实”都不是对经济良性发展逻辑的完整描述。只有“虚实结合”才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

  “脱实向虚”要不得

  中国经济现状确实存在“脱实向虚”的现象。多个指标指向“脱实向虚”:一是货币流动性与经济走势背离。2016年M2增长11.3%,显著高于GDP6.7%和工业增加值6.0%的增速。M2/GDP由2005—2015年173%的均值快速上涨到208%。二是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经济泡沫化程度较高。股市和楼市先后出现严重偏离正常轨道的上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底,一线城市住宅均价上涨40%,二线城市上涨18%,而2016年CPI仅上涨2.0%,PPI下降1.4%。三是宽松货币政策下实体经济受益却不大。2016年12月末,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本外币贷款余额74.47万亿元,同比只增长8.3%;而同期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26.68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7%,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44.8%。

  经济“脱实向虚”的症结在于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社会债务负担过重。自上一轮刺激政策后,资金大量流入产能过剩的部门,尤其是重型工业部门,加剧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加上成本快速上升,进一步压低了实业投资回报率,使企业投资实业的意愿下降。经济增速下滑的同时债务增速上升,使社会债务负担过重。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和非金融企业利息支出约占收入的20%(偿付率),超过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18.4%的历史峰值。过高的偿付率降低了投资和消费意愿,也意味着实体经济产生的回报通过利息支出大量流入金融部门,从而对实业产生不利影响。

  “资产荒”下,金融机构追求高回报的行为和同质化竞争也助长了经济“脱实向虚”。实体经济回报率的下降,使银行对实体经济放贷更加谨慎,而转向回报更高的房地产业。2016年新增贷款中,对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的贷款占48%,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就占到了45%。2015年,这两项比值分别为63%和31%。宽松货币和传统利差收窄,也使银行风险偏好上升,加上金融行业相对较高的收益率,导致流动性在金融系统内空转。除此以外,我国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程度不高,多层次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导致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资金的配置效率,造成有的企业大量闲置资金、有的企业却苦于无融资渠道。

  “脱实向虚”使实体经济生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经济运行风险加大,不利于经济健康平稳发展。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总量达到了8.3%,而美国、英国这一指标约7%∽8%,日本和欧盟甚至低于5%。《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也折射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冰火两重天的状况:排名靠前的10家银行净利润总和达1.15万亿元,占到了500家企业净利润总和的42%。

  总体看,“脱实向虚”的症结在于实体经济,需要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动能的发展,来提高投资回报率,形成凝聚金融资源与服务的空间。

  “脱虚向实”要有度

  作为纠偏,说“脱虚向实”可以理解,但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好度。因为以金融业为核心的虚拟经济健康发展,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动力。金融业通过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帮助实业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反过来,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

  金融和经济发展要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我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服务业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2016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上升为51.6%,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2%。而发达国家服务业的GDP占比普遍都在7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发展金融业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吸收就业,促进社会财富增长。

  发展金融业是中国引领全球化的客观需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金融需要靠自身的发展实现更富成效地“走出去”,来推动全球治理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国际货币体系、金融机构、金融协定、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等方面谋求更多话语权,从而引导全球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当前,“一带一路”的推进和亚投行的成立,既体现了金融在全球化中的媒介和驱动作用,也更加说明中国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金融实力,为“走出去”提供支持。 提高金融对经济的渗透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尚有巨大空间和潜力。当前我国仍然存在“金融抑制”,即“融资难、融资贵”和“储蓄率高、回报率低”的情况同时存在,归根结底是金融对经济的渗透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有待提高。发展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务可获得性,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才能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提高金融的资源配置能力,使资金流向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培育新动能,也是经济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居民财富的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不断推进,人才红利、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将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更多条件。

  金融业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为实业提供更接地气的金融服务方案,从而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拓宽自身发展空间。“脱实向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解决的办法绝不是把“虚”按死,而是应该遏制“虚”中的投机行为,从而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使金融成为实体经济的“加油站”而非“抽水机”。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