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希拉里朴槿惠危机带来哪些启示
2016-11-08 09:45:0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何建华

  近来,国际政坛发生并正在发酵的一系列事件,其戏剧性可以说超过美剧《纸牌屋》——在美国大选结果揭晓日益临近之际,美国联邦调查局宣布重启对希拉里“邮件门”的调查。同时,韩国总统朴槿惠“闺蜜干政”事件持续发酵,导致首尔万人举行烛光抗议……这充分表明,国际政治上质疑精英、挑战权威、触越秩序、反抗管控的反建制潮流,正对二战以来形成的传统治理模式形成巨大挑战。

  希拉里、朴槿惠深陷政治危机,是互联互通网络时代的公众政治参与,对政治精英治理能力、道德操守、个人品行、私人空间等提出的系统性挑战。究其原因,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政治精英“暗箱操作”运作模式已经过时,有选择性展现“皇帝的新衣”被无情撕裂。希拉里无疑是美国社会的精英代表,一生努力成长为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她代表民主党竞选总统,赢得华尔街力挺、主流媒体拥护,似乎胜券在握,哪知峰回路转,一下子坠入险境。“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曝光“邮件门”,使希拉里运用私人邮件处理公务、处心积虑搞垮政敌的不正当手段大白于天下,引发美国大众的质疑与恐慌。

  在前互联网时代,政治精英及其政治运作方式属于“高度机密”,不可能被局外人掌握,更不可能被揭露并展示给公众。可以说,政治精英身上披着一层“皇帝的新衣”,他们展现给公众的形象大多是经过议程设置、精心设计、巧妙包装、精准传播的形象。而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交媒体的日益发达,政治精英的秘密已不再是铜墙铁壁的“密室宝藏”,而是很容易地被挖掘和曝光出来,进而引发公众情绪集中爆发,使他们陷入被广泛质疑的困境。希拉里“邮件门”这个“黑天鹅事件”,极大激发了互联网公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撕开了她多年精心包装的政治精英形象。这一事件会如何演进,人们拭目以待。

  其二,政治精英的私人空间不再神秘,一旦与公众利益发生纠结、冲突就难免引发“政治地震”。此次梨花大学事件一路演绎,暴露出崔顺实幕后干预朝政,甚至阅览修改青瓦台机密文件的证据,令整个韩国为之愤怒。这一事件的快速传播和发酵,表明社交媒体开始入侵个人碎片化空间,并使人们的言行举止、爱恨情仇等被挖掘、展示出来。这对政治精英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考验。

  空间是权力争夺的场所,也是权力实施的媒介。以往政治精英的空间封闭而神秘,大众的关注视角与政治精英的私人空间可以说难以交集。如今,公众运用互联网,通过全息数据、多维介质等各种通道,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政治精英的活动空间乃至私人空间,使政治精英失去隐私、还原本色。政治精英的私人空间一旦与公众利益相交集、融合乃至发生矛盾、冲突,公众就会线上线下快速实现“群体聚合”,形成声讨和抵抗,引发“政治地震”。

  其三,政治精英与公众关系亟待重构,社会治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学界观点认为,人类总是在创造权威、创造领袖、创造精英,把他们创造出来就是为了服从他们。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地方,就会有精英与大众的分野,就会是精英治理。现在面临的新情况是,无线互联互通网络技术与个人智能终端的广泛运用,将初期的人与信息连接,进化为今天的人与人连接,形成了广泛而复杂的“病毒式”传播关系网络。这就使公众政治参与变得极为便捷,公众被赋予质疑精英、挑战权威的权力。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化,将政治精英置于这样一种境地:无隐私,被还原;无神秘,被展示;无特权,被监督。这就要求政治精英重构与公众的关系,真正出于公心为公众服务,经得起公众的质疑与考验。

  希拉里、朴槿惠面临的危机困境,教训深刻,也带来了一些有益启示:一是人类社会治理越来越公开透明、公平合规、公正依法,政治精英应主动适应这一趋势,在阳光下行使公共权力;二是政治精英应严格划清私人空间与公共利益的边界,做到公与私泾渭分明,不能因私人空间包括“八小时以外”的举止言行,影响与损害公共利益;三是政治精英应恪守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责任,以天下大众为情怀,注重个人道德品行修养,做到“内圣外王”,使自己真正成为受人敬重、值得信赖的社会精英。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