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绿色转型的成本会不会太高?
2016-08-17 11:10:0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黄婷婷

  绿色转型需要一定成本,对于那些产业结构落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都比较高的地区,会不会由于社会成本太高而难以实现绿色转型?地方政府会不会由于担心转型影响财政收入而持消极态度?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晋涛认为,推进绿色转型,关键在绿色经济政策。好的政策会带来好的效果,同时并不会产生特别高的社会成本。经济学界一直主张国家采用经济政策或者市场手段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就是因为这样做的成本相对较低。

  一些人一提到环境保护,就认为会影响经济发展,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一些地方的环保工作,主要思路是单纯依靠重拳出击、关停并转,这对一些地方来说打击是比较大的,因为有的县的财政收入就是靠少数几个企业在支撑,所以地方政府推动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高。

  如果采用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改变企业的行为,可能不会特别影响到地方财政收入,为什么不试一试呢?现在正是采取经济政策解决环境问题的好时机。

  环保部门对经济的高增长历来比较敏感,因为高增长一般会带来高污染,特别是经济增速超过8%时,污染物排放量会急剧上升。目前的情况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受到较大影响,这正好可以留给地方更大的空间去调结构,是推动绿色发展的一个机遇。

  环境污染存在外部性的问题,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短期内经济是高增长还是低增长,与环境保护没有直接的关系。经济下行不应该是地方政府环保不作为的借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非常好的思路,其实就是要下更大的决心,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在清洁产业上。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要有一个平衡点,在这个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利益最大化。严重污染不但带来环境成本,而且影响社会福利。短期内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放慢,但是社会整体福利是在增长的。

  地方政府的行为对环境保护影响非常大。比如一些地方房地产发展过热,就会带动相关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发展。现在一些地方出现产能过剩等问题,都是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结果。一些地方政府从包庇污染企业,到主动解决环境问题、推进环境保护,还需要一个过程。

  只要存在GDP 考核,地方政府就会存在发展经济的愿望。现在中央层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措施,约束地方政府行为,包括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这些制度都在督促地方政府履行环保责任,可以推动地方政府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加强环境保护,使GDP更加绿色。

  例如资源税,过去一些地方重要的自然资源都被央企拿走了,对地方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好处。而资源税是地税,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开征环境税,可以改变企业的环境行为,解决环境污染外部性问题,也可以增加地方政府收入,增强其推动环境保护的动力。环境税如果定位为地税,能够起到推动地方政府积极落实中央政策的目标,最终切实带来环境的改善。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