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经济学结构性分析的基础
2017-10-25 13:45:0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尹汉宁

  在经济学理论描述中,学者们习惯于搭建结构性的框架。比如讲到中国改革或发展中国家转型时,通常会侧重讨论计划与市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区分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如美英),社会市场经济的(如德国),有产业政策市场经济的(如日本)。林毅夫先生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总结,作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描述,即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首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从理论结构上讲,其实质和基础应该是“实践的社会主义”与“理性的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这样的一种结构性分析,能够完整地反映实践的内容和过程,能够鲜明地体现中国特色,体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济理论与实践。实践的社会主义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始终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紧密结合,并且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来强调,还将计划与市场从社会制度属性中剥离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理论,实际上是实践的社会主义对市场配置资源方式的充分有效运用的理论。

  这样一种结构性分析,有利于深刻分析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背景和内涵。一方面,围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能够使用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包括使用资本主义运用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能够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毛泽东曾指出,“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要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弊端,要超越周期性的大起大落,要超越“过剩经济”。

  这样一种结构性分析,有利于强调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不是仅仅从理论、从本本出发,是实践的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设想、不是社会主义的理论,也不是别国的社会主义。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也不是盲目地照搬西方经济学,简单地模仿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实践,是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符合中国实践的理性的市场经济。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