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稳中求进的方法论意义
2017-01-04 09:56:0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辛鸣

  历时五年之后,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提升到治国理政重要原则的地位,上升到经济工作方法论的层面。这一变化意味深长,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自信,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治国理政的高度自觉。

  稳中求进是经验,我们要认真总结,深入实践,并且发扬光大。

  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就是在稳中求进中走出来的。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行的影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也开始平缓回落。如何逆势上扬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党中央从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提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通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使得中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优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中国在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同样呈现出稳中求进的态势。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全面小康一步一个脚印跨越关键节点进入了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四梁八柱”基础性制度逐渐夯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开始突破;人民群众的权利清单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在巩固治标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有静气、不刮风”,“踩着不变的步伐”又迈向了治本的纵深。

  稳中求进是原则,我们要认真领会,坚决贯彻,做到不折不扣。

  从总基调上升为治国理政原则,意味着我们做对了,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坚持下去。经济工作不能急功近利,盲目冒进。当经济下行已是客观必然的时候,勉强加速不仅会欲速不达,甚至还会引发连锁性的问题。通过饮鸩止渴的投资把经济发展速度勉强维持在某一数字上,似乎稳住了,但如果不能带来相应的就业,不能产生真实的需求,后续的波动会更大。反倒是通过下行探底找到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基础点、基本面,站在坚实的基础上方有继续前进的可能。所以,首先要稳,稳是前提,稳是大局。

  经济工作更不能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能借口环境不好条件不利就无所作为,而是要在稳的基础上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创造条件奋力前行。毕竟,根本是进,进是目的,进是方向。中国经济回旋空间大、伸缩弹性强,只要我们想干事、善谋事、敢干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此外,衡量经济工作的“稳”,不能只看经济指标,还要看与之相关的社会指标、文化指标、生态文明指标等等。只有经济的稳,没有其他领域、其他方面的稳不是真的“稳”,也不可能真正“稳”住。衡量经济的“进”同样如此。如果不能带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能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能带来社会的文明、和谐、进步,片面的经济指标“进”也是没有意义的。

  稳中求进是规律,我们要深刻把握,自觉遵循,善于运用规律办事。

  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稳与进既对立又统一。只要真正稳住了自然能进,只有不断进才会有更好的稳。经济工作是如此,其他方面工作亦是如此。

  我们不要害怕因为稳而影响了进,放慢步伐是为了走得更远更稳当,留有余地应对风险会更从容。尤其在经受“四大考验”的情况下,保持战略定力,稳坐钓鱼台,闲庭信步意义重大。中国人讲“磨刀不误砍柴工”,西方人讲“不摔跤的人是走得最快的人”,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我们也不要害怕因为进而失去稳。发展是会产生很多问题,发展又会解决更多的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发展解决的问题要远远多于发展带来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自行车停下来只靠两个轮子是稳不住的。

  至于何时稳,何时进,关键要把握好“度”,在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社会的稳定程度、环境资源的可承受度等等之间找平衡点,当进则进,宜稳则稳。

  汲取经验,坚守原则,运用规律,中国的经济工作就会越做越好,治国理政也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