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请问韩部长,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如何?未来的发展前景怎样?
韩长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理论,为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二连快”,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发展已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阶段。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农业生产已进入单产提高、品质更优的新阶段。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3%,农业生产方式已由以人畜力为主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已经从卖原字号农产品进入卖制成品的新阶段。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发展还面临很多新老矛盾,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农业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度大,农业现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要立足国情,统筹考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刚刚通过的“十三五”《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这既是奋斗目标,也是发展蓝图。归纳起来我国现代农业要具备六方面特征:一是产能稳固。未来我们不一定追求粮食连年增产,但一定要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粮食(谷物)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5亿吨,小麦稻谷自给率稳定在100%。二是产品安全。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可追溯基本全覆盖。《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国“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县规模种养基地基本实现生产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品一标”获证企业、农业示范基地率先实现可追溯。三是方式绿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型农业基本建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观。《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力争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四是设施先进。配套完善、技术先进、标准高效的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确保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完成10亿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科技贡献率达到60%。五是规模适度。适度规模经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显著提升。《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40%,畜禽养殖规模化率、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达到65%。六是市场导向。在政策支持引导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提出,要坚持市场、政府两手发力,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宏观调控、支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大任务
学习时报:自古以来,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人类温饱问题,发展现代农业任务有什么不一样?
韩长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求明确具体,指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大主要任务: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我理解,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为全国人搞饭、为农村人搞钱、为城里人搞绿”。
搞饭,就是要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粮食库存逐年增加,财政压力持续增大,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放松农业、乃至忽视农业的观点和声音。对此,我们要有全面、清醒的认识。当前我们的粮食确实多了,主要是玉米多,库存多主要是国有粮库多,再加上进口多,存在“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情况。我认为,粮食方面出现的问题是阶段性、结构性的,并不意味着我国粮食真正过关了。从未来发展看,随着“二孩”全面放开、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我国农产品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据测算,到2020年年均粮食消费将在14000亿斤以上,我们现在的产能是12000亿斤左右,还有约2000亿斤的缺口。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产品消费大国,粮食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粮食一时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性问题,但保障粮食安全是关乎经济社会稳定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不能因为技术性问题犯战略性错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绝不能买饭吃、讨饭吃,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因此,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永恒主题。一方面要保总量、确保吃得饱,另一方面要提质量、力争吃得好。
搞钱,就是要让亿万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讲,“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解决得好,是我们党能够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条根本经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收入增长,事关农村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更加重视农民就业增收。要把农民总体收入搞上去,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持政策体系。要让贫困人口同步进入小康。中央提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五个一批”,其中3000万贫困人口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今年我们联合有关部门印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推动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造血”能力,实现增收脱贫。要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力度,把农村建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搞绿,就是要缓解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针对日益严重的农业资源环境问题,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后出台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年,农业部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就是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畜禽粪便、农膜、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十三五”时期,我们要把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要把农田搞绿,大力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把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缓下来、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下来。另一方面,要把环境搞美,加强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等,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洗肺、养眼的体验场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着力构建三大体系
学习时报:要推进农业现代化,重点工作有哪些?
韩长赋: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加快构建三大体系,建成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
第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重点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这些年来,通过优化农业布局、调整农业结构,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总体上仍然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存在种养结合不紧、循环不畅,产加销脱节等问题。“十二连增”之后,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农业部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工作主线,大力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总的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为重点,调整优化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统筹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强化物质技术装备支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先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重点解决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已经明显改善,但生产手段仍有差距,中低产田仍占相当比重,农机农艺融合不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仍然突出。下一步,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重点抓好五件事:一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重点提高水稻机插、玉米马铃薯机收水平,突破棉油糖牧草等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等瓶颈。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积极推进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四大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深入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四是加快推进绿色生产,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大力推广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范围。五是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执法监管,力争“十三五”末创建1000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规模化经营主体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
第三,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方式、服务模式的有机组合,重点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效益问题。近年来,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但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现代生产要素引入难等问题仍然突出。下一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积极引导规模经营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形式要多样、规模要适度。规模经营有多种形式,可以是土地流转,也可以是土地托管、土地入股、联耕联种等。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要考虑成本效益,根据不同区域、作物、生产力水平合理确定经营规模,同时要考虑基本国情。三是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其开展代耕代收、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储藏加工等专业化服务。
增强发展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学习时报:您刚才提到,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新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是什么?
韩长赋:新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新型主体,进一步释放改革的红利、挖掘科技的潜力、激发主体的活力。
一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为农村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向是“三权分置”,核心是放活土地经营权。关键是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这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根”,无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是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键,只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农民才能放心长期流转。目前,我们正在稳步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截至今年9月,已完成确权面积近7.5亿亩,占二轮家庭承包合同面积的59%,部分省份已完成90%以上,山东已完成98.1%。
二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贡献率稳步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下一步,要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两个方面下功夫,实现“两个轮子”一起转。要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重点围绕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生态友好等方面做文章,力争实现“三大跨越”,即在战略必争的农业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率先跨越,在受制于人的现代农业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领域实现集成跨越。要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加大农业科研组织方式、协作模式和激励评价等改革创新力度,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启动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比例改革试点,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研究和推广两个积极性。最近,农业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将试点成果在全国种业领域推广。
三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人。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谁来种地、谁来养猪”的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发展的势头,还有部分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返乡创业,这些新型主体给传统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目前全国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达270万家,全国返乡创业人数超过480万。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培训力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每年培育100万人,同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目前农业部正在牵头制定文件。当然,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工商企业参与,但要以农民为主体,不能排斥、忽视农民。老板下乡要带动老乡,不能代替老乡,要与农民在一个产业链条上合理分工,而不是取代农民兼并土地。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农业部门将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补齐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农业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