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桃花坞年画: 年味记忆
2018-02-09 09:49:00  来源:新华日报

  临近除夕,家家户户买张年画,贴在门口,喜滋滋地盼个来年好兆头,这曾是传统中国过年诸多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

  贴年画是有讲究的,老百姓在大门贴上武将,比如挂上神荼、郁垒来把门护院。但在房门上,则不能用大胡子的男士站在那,而是挂上一个女的,或者是麒麟送子这种比较柔一些的题材。后门上,则很有趣地站着个钟馗,钟馗是抓小鬼的,钟馗站在后门,小鬼就不会进来了,可以保佑家庭安详。东面的门上,贴着金鸡报晓,西面的门贴猫,猫抓耗子。试想,前面有武将,后面有钟馗,房门又是麒麟送子和和睦睦的,东面有鸡迎着光明,西面有猫抓耗子,这家能不和睦吗?

  中国的木版年画有四个地区:苏州的桃花坞,天津的杨柳青,山东的潍坊,四川的绵竹。南桃北柳,两大年画中心,说的就是桃花坞和杨柳青。

  如今的桃花坞大街只是苏州城北一条极不显眼的街道,曾经的桃花映人红,不知何处去了。除了桃花,这里还有俏比花美的年画。

  桃花坞木刻年画是雕版技术成熟后的产物,普遍认为诞生于明朝末年。当时,苏州是国内重要的贸易港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再加上苏州自身的吴文化底蕴,都为桃花坞年画的萌芽和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苏州城北有一条大街,叫桃花坞大街,古代这里集中了很多的手工艺人,有刺绣的,搞雕刻的,搞木版年画的,久而久之苏州的能工巧匠越来越多。

  文人画对桃花坞年画的影响显而易见,早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体现了秀雅清淡的风格,颜色朴素内敛,多以灰色、花青、赭石、藤黄为主,人物造型带有插画特点的书卷气,表现题材也侧重于风景花鸟类和戏曲神话类,代表作有《瑶池献寿图》《昭君出塞》《西厢记对屏》等,初现了桃花坞精细工整的特色。到了康雍乾三朝,桃花坞年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桃花坞作品也被称为“姑苏版画”,精美程度令后人望尘莫及。历史类、戏文类、风俗类和仕女图是当时人们热衷的题材。

  明清是苏州桃花坞年画的高速发展时期,木版数量多,雕刻相当精细,尺寸也大型化,一般都要1米多宽,有些达到了2米多宽,2米多高,风格上也凸显工整细腻的特质。

  1988 年,在日本与中国合办的“中国古代版画”展上,出现了一幅叫《和合致祥一团和气》的清雍正时期的版画。这幅已经流失海外多年的珍贵画作,就是姑苏版桃花坞的代表作之一。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工艺一共是三步:画、刻、印。

  从画开始,首先要起稿,稿子分成两种,一是复制,一是创作。复制就是根据已有的图样进行放大临摹,最大可能地接近原样。

  刻法,有四种刀法,发刀、衬刀、挑刀和复刀。雕刻的工具刀叫拳刀,即一拳握住的意思,还有些辅助工具如小针凿、韭菜边、大弯凿等等。凿子的作用是根据线条和线条之间的宽度,选择合适的凿子把不要的部分铲掉。

  接下来,就是第三步印刷。一般会先印线版,再印颜色版,为了上色清楚,每一个版印两到三遍,这两到三遍要保证没有错位,一旦有重影就是次品。等所有的套色全部印完了以后,还有一步叫开相,比如说印了一个门神,全部印完后,要手工稍微在面部或其他部位加上两笔,让作品形象灵动起来。

  时间改变了审美,传统的桃花坞年画从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品,变成了艺术品。如今过年,也很少会有人家在大门口贴年画了,但至少,它还在以一种恬淡的姿态存在着。

  (整理节选自《江苏特色博物馆揽胜》一书)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