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2018-02-06 11:11:0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奉清清

  当今世界大势,还看太平洋!地处东西两岸的中国和美国,一个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道路上砥砺前行,已经跃居世界经济总量第二;一个雄踞世界第一多年,其经济总量、综合实力遥遥领先,是当今世界名副其实的老大。在此背景下,国际舆论或有心或无心、或有意或无意、或善意或恶意地预测:中美必然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交恶一战在所难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我们应该怎样深刻理解总书记的论断?如何运用中国智慧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中国为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提供了什么样的方案?中国将走什么样的道路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最近,湖南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周小毛。

  1.“修昔底德陷阱”是近年来谈到大国关系时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

  湖南日报: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但是,正如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一个重要的障碍,就是国际环境因素的制约,也就是通常说的“修昔底德陷阱”要跨越。请问何为“修昔底德陷阱”?

  周小毛:“修昔底德陷阱”是近年来谈到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时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

  说来话长。我们知道,希腊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古希腊由各自为政的几百个城邦组成,斯巴达和雅典是两个最大的城邦,之后形成了斯巴达主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雅典牵头的提洛同盟。以工商业为主的雅典羽毛丰满后,改变了提洛同盟的防御性质,毫不掩饰地推行“雅典帝国主义”,常常以武力干涉其它城邦。当雅典的势力达到顶点之后,便向斯巴达及其盟国全面进攻和侵略,试图控制整个希腊。斯巴达也决定发动战争消灭雅典。从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双方前后打了30年,几乎所有的城邦都卷入了战争,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

  这场战争双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后以双输结束,马其顿乘虚而入,成为新的霸主。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他的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一书中对这场战争作了这样的描述和评价:雅典的日益强大引起了斯巴达恐慌,最终引发战争。对于修昔底德的论述,西方一些学者作了很多的解读与演绎,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首任院长格雷尼姆·艾里森教授,他认为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必有一战,并把这种历史发展的“逻辑”称之为“修昔底德陷阱”。

  2. 新兴大国必然挑战守成大国的结论牵强附会,难以服人

  湖南日报:那么,拨开历史的迷雾,您认为“修昔底德陷阱”究竟是规律还是现象?

  周小毛:艾里森在考察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后,出版了专著《注定一战: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他说过去1500年以来,出现过16次新兴大国挑战既有大国的先例,其中12对守成与崛起大国导致了战争,没有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有4对没有陷入战争,成功地绕道了“修昔底德陷阱”。据此,他把“修昔底德陷阱”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铁律”。并且进一步推理:美国作为守成大国,受到了中国崛起的巨大挑战,中美之间必有一战。按照艾里森的这种分析,似乎“修昔底德陷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我认为这种结论牵强附会,难以服人。

  所谓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无法改变,必然反复和始终重复。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证真需要全部,证伪却只需一次,只要有一个案例反证,就足以推翻假设。既然过去的历史有4次否定了“修昔底德陷阱”,那么,“修昔底德陷阱”就只能称之为历史现象,而无法上升到规律的高度。事实胜于雄辩,“修昔底德陷阱”并不是历史规律而是历史现象。

  3.可以把“修昔底德陷阱”的论调当作一种提示和提醒,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湖南日报:既然“修昔底德陷阱”不是历史规律而是历史现象,我们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

  周小毛:不能!

  虽然并非所有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都必然掉进“修昔底德陷阱”,但是我们也不能对“修昔底德陷阱”掉以轻心。挑战方和被挑战方失去理性和理智,缺少战略眼光“出错牌”,以冲突、对立的方法来处理大国关系,以局部性、简单性、单一性和绝对性思维来认知世界的全局性、复杂性、多样性和相对性,就难免产生战略误判,就有可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历史是一面镜子,既然有那么多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都没有在“修昔底德陷阱”面前幸免,而且多以同归于尽的命运告终,我们就应该以此为戒,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和方法处理好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加强对话沟通,增进互通互信,共享信息资源,减少战略误判,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姑且不去分析和判断“修昔底德陷阱”倡导者的动机和目的,但完全可以把“修昔底德陷阱”的论调当作一种提示和提醒。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不必被“修昔底德陷阱”所吓倒,甚至束手无策,无所作为;但需要提高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可能性的认识,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认识和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湖南日报:那么,“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方程有解吗?路在何方?

  周小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西方国家也曾经采取过打压、封锁、孤立、遏制的方式阻挡中国的发展。冷战结束特别是苏东剧变后,先是以“中国崩溃论”来唱衰中国;近年来又以“中国威胁论”说事,散布种种不利于中国的论调,更渲染中国崛起必然与美国发生冲突和战争。

  的确,只要“修昔底德陷阱”存在可能性,它就如同“达摩克利斯”利剑悬在人们头上,需要国际社会特别是相关大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主动地预防和规避。问题的关键在于“修昔底德陷阱”究竟是不是一个无解的方程?我以为,“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方程有解,这个陷阱可以避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认识和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要树立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古人尚且有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成功尝试与经验,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就更应该增强跨越这一陷阱的自信。

  没有过不了的坎,没有解不了的结,中美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具备很多有利条件。首先,从当今世界的主题和格局来看,和平和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格局由一极、两极向多极发展,世界力量从高度集中向分化变动,那种一呼百应、众口一词,一个国家垄断话语权,或者几个国家决定人类社会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主调为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从中美两国的切身利益来看。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互补性很强,互为最大的投资和贸易大国,已经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格局。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后,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贸易已经超过5800亿美元,特朗普带着庞大的商业队伍出访中国,中国给他的最大见面礼就是2500亿美元的订单,中国的繁荣与发展已经与美国经济的增长息息相关。马云投资美国,因为可以为美国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特朗普总统高度关注并接见了他。可以说,中美两国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如果两国掉入“修昔底德陷阱”将会两败俱伤,显然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再次,从中美两国的态度来看。从毛泽东、周恩来和尼克松、基辛格开始,两国领导人都在理性地审视两国关系,即便是冷战时期两国分别处在两个对立的阵营,都积极谋求改善关系,共同打破坚冰,放弃前嫌,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当然,中美两国因为历史传统、社会性质、意识形态、发展水平、价值观念差异很大,必然会存在分歧和矛盾,包括台湾、西藏、新疆、人权、南沙、贸易等等问题都程度不同地制约和影响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中国崛起之后,美国更以这些问题做文章。但是,相对于两国关系的战略地位来说,这些都是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全球治理中取得了许多共识。饱受战争苦难的中国绝不想当雅典,美国也不是斯巴达,不会受到中国崛起的威胁。以2000多年前的旧思维来认知新事物,用雅典的药方来给现代人治病,无异于缘木求鱼。

  5.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智慧

  湖南日报:说到底,“修昔底德陷阱”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丛林法则在作怪,然而,影响国际关系、诱发冲突与战争的还有文化的因素。您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中国智慧吗?总书记在国际舞台上一再强调中国绝不称霸,这种底气是否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联?

  周小毛:回答是肯定的。

  “修昔底德陷阱”奉行的是弱肉强食、你死我活、赢者通吃的强盗逻辑,地区霸权、全球霸权都可能直接陷入这个陷阱。当然,战争是多方面原因的产物,除了经济利益这一决定性的因素外,“文明的冲突”也可能引发战争。文化优越论、文化优先论就是霸权主义的思维。

  值得我们引以为傲的是,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智慧。其中最核心的是“中和”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国与国之间的和谐,所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所谓“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和”与世界安宁、稳定、和平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是一种科学的处事方法,“不偏不倚”的思维方式有利于防止走向极端和偏激,有利于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行为的理性,无疑为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提供了营养与智慧。

  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绝不称霸,自然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可以说,流淌在总书记的血液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总书记在国际社会发声的强大精神力量。

  6.“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良方

  湖南日报:冷战结束了,但世界并不太平,世界性的矛盾、冲突、危机此起彼伏,地区性战争不绝于目,传统安全问题没有完全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又层出不穷,全球治理的任务非常繁重。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的公共产品,也被认为是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良方,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

  周小毛:放眼世界,我们不难发现,和平与发展无法一俊遮百丑,矛盾重重、问题成堆决非危言耸听,全球治理迫在眉睫。全球治理不仅要发挥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作用,而且需要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共同努力,源源不断地供给全球治理所需要的公共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丝路基金”“亚投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治理全球的公共产品,其中影响最深远的,非“人类命运共同体”莫属。我们知道,它的基本依据是人类共处一个地球,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应该在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结成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从而倡导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不搞“一国独霸”“几方共治”;倡导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以协商求得共识,以协商化解分歧;倡导摒弃冷战思维、丛林法则、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追求双赢、多赢、共赢;倡导扩大双边、多边合作的空间,以同舟共济的精神排除合作的阻力,避免以邻为壑、相互猜疑。平等、协商、包容、合作有利于以沟通、对话、谈判化解争端和矛盾,建立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世界和平开阔了视野,无疑是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中国智慧和良方。

  7.中国的发展不仅是解决国内问题的前提,而且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湖南日报:发展是硬道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修昔底德陷阱”论调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发展更加具有紧迫感。我们应该怎样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来看发展问题?

  周小毛: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但是,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还不平衡还不充分,发展始终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一刻也不能放松。

  中国的发展不仅是解决国内问题的前提,而且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中国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30%,比美国、欧洲、日本贡献率的总和还要大,稳定13亿人口的大国,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中国的发展有益于世界繁荣和发展。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构思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把中国发展道路定位在和平、共同、合作的框架之上。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阶段,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中国走共同发展之路,中国发展和崛起不会改变而是完善现有的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一再主张各国共同发展、协调发展;中国走合作发展之路,当今世界,统一世界市场和地球村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小国固然无法离开大国,大国同样也离不开小国,合作则双赢,争斗则双败,合作发展是理性的选择。

  各国加强协调、全球完善治理表示着世界未来的走向。和平而非扩张、共同而非单一、合作而非对立的中国道路无疑是一服打破传统思维的清醒剂,是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光明之路。

  专家简介:

  周小毛,法学博士,湖南省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思想史、社会稳定、和谐文化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和谐稳定论》;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省社科基金重大课题8项;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