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有点冷。从元旦开始,南京下了三场大雪,气温长期在冰点以下,积雪久久不能消融。可是春意毕竟萌动,2月4日进入“立春”节气,春节就要来临。时移世易,我们今天该怎样过春节?这几乎是言人人殊的一个话题。2015年、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发表了讲话;他的讲话既热情洋溢,又文采斐然、引经据典。我们不妨从他引用的诗文切入,这里蕴含了春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一开始就引用了诗句“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这生机盎然的诗句出自李白的《落日忆山中》:“雨后烟景绿,晴天散馀霞。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
李白有“诗仙”之称,爱好自然山水,曾在多处名山隐居,就如他所说的“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作品以“山中”为题的有多首,除了《落日忆山中》外,还有两首著名的七言绝句,很多诗歌选本都会选录:《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落日忆山中》是五言律诗,前半段描写春天的风日和软:雨后原野一片翠绿,烟景渺茫,晴空里余霞像一幅幅绮锦。东风跟随春姑娘回来了,催开了我家的鲜花。“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是流传甚广的描写春天的千古名句,呈现的是春风吹拂下,百花渐次开放的情景。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字的运用。山中的花树自开自落,本来并没有主人;李白用了一个“我”字,就以主人自居。这一句主观色彩强烈,流露出欣然自得的情绪,体现了物我关系的融洽,用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话来说,就是“有我之境”。
是啊!春节就是应该走到户外,松散形骸,领略春风的消息。无独有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的一开始引用了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句子“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可”字传达出期盼之情,“蔓”字描绘草叶、树枝的柔软、修长。南朝谢朓《王孙游》也用“蔓”来形容春草:“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不到野外,怎知春色如许?
随着社会的变化,“空巢”家庭、“候鸟”家庭越来越多,春节是难得的团聚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孟郊的《游子吟》,并且深情地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孟郊的《游子吟》,饱含深情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孟郊一直郁郁不得志、潦倒不堪,五十岁才得到了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他一安顿下来,就派人去迎接老母亲。诗的开头两句用“线”与“衣”两件极为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中间两句刻画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强烈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这里用“寸草”的“心”来双关儿女的“心”,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另外一首歌颂母爱的名作,《诗经》中的《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大意是“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壮,母亲养儿辛苦忙。”虽然时代不同,但人“心”是相通的,母爱永远如朝阳、如和风,而子女就如同沐浴着朝阳、和风茁壮成长的草木。
是啊!春节就是应该减少应酬,多陪伴家人,拉拉家常。2014年央视春晚,王铮亮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打动了多少人!这几天,陈可辛导演的短片《三分钟》刷爆朋友圈,催人泪下。“家国”中,“家”是“国”的基础,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古人说“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亲近自然、敦睦人伦,这应该就是春节的两大主题,古今一揆、上下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