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传承活态非遗,含情脉脉,惊艳世界
2018-06-14 09:33:00  来源:江苏文脉  作者:胡不二

  大运河悠悠千年,孕育了沿岸城市的荣与兴。

  正如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所说:“如果没有这条运河,北京城可能就修不起来了。”故宫太和殿的龙柱、铺地的金砖,包括城市建设需要的大量木材和史料,都是通过运河运来的。

  大运河的灵秀,滋润了两岸人们的生活,形成了当地特有的传统技艺、戏曲、美食……今天,它们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江苏省运河沿线城市拥有9项“世界级”非遗,1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3项省级非遗项目。

  国粹京剧,大运河见证了它的诞生。

  公元1780年,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队伍从扬州驶向镇江时,远远见到岸边有一个硕大无比的桃子,看起来红翠欲滴。船驶近时,岸上焰火齐发,这时桃子裂开,露出了一个容纳数百人的剧场,开始表演起新排的福山寿海戏,场面极为壮观。这很可能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国家级戏曲汇演。当时为了迎驾,各地有绝活的的戏曲班子扬州集结,在乾隆经过的地方,一展绝活。

  1782年,船队到达京城再次“汇演”时,奇迹发生了:昆曲、弋阳腔同班,雅戏与花戏杂陈,徽戏中融进了二簧腔、昆曲等各类声腔以及弋阳戏的武打做功……

  8年之后,乾隆皇帝80寿辰,四大徽班晋京,国粹京剧就这样诞生了。

  传统手工艺

  大运河孕育的见证是“奇迹”,输送的是各路传统手工艺绝活。

  苏州的金砖通过运河北上,铺在故宫太和殿。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清代苏州织造府每年农历七月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描着古代四大美女图的高级梳篦,在十月间连同6套龙袍、600朵宫花用贡船沿大运河一路北上送到紫禁城。

  “和田玉,扬州工”,北京故宫现藏的重达5000公斤的玉石作品《大禹治水图》,便是通过运河把玉料送扬州,耗时6年完成后,再通过运河送到紫禁城。

  昆曲、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常州梳篦、苏州刺绣、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雕版印刷技艺、南通扎染技艺……这些传统手工艺,传随运河而生,成为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食

  考考你,在淮安,白鱼叫什么?黄鳝呢?

  答:浪里白条,软兜长鱼。

  运河是开出来的,而美食是吃出来的。

  镇江锅盖面、扬州富春茶点、高邮咸鸭蛋……最广为人知的非遗之一就是淮扬菜。

  淮扬菜以清淡见长,味和南北。烹调标准是:油而不腻,酥而不烂”。淮扬菜炒菜靠油多而游人,但并不腻人,靠酥软而可口,但并不烂糊。如果以美人为喻,淮扬菜就像是贵夫人——雍容华贵。

  淮扬菜在中国,地兼南北,在它的基础上,以偏辣为主发展为川菜,以偏甜为主成为沪菜,以偏生为主成粤菜,以偏硬为主发展成鲁菜……

  1949年9月30日,中央政府招待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外宾客,所用即是淮扬菜,率先上桌的就是淮扬名菜“软兜长鱼”,从此这道菜被称为“开国第一菜”。

  民间文学

  大运河流淌,也流传了不少民间传说、文学故事。

  2013年,隋炀帝杨广的陵墓被发现。作为大运河的修建者,隋炀帝陵墓的发现,曾经轰动一时。

  关于隋炀帝,坊间也流传了他陵墓的故事。坊间流传,隋炀帝死于宇文化及发动的叛乱,因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荒淫残暴的恶名,所以民间传说他下葬时突然间暴雨倾盆,雷电劈开了他的坟墓,炀帝被抛尸于外,墓地也被击成一个深塘。如此迁葬三次,他的葬地被称作雷塘。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也发生在大运河。明万历二十年间,杜十娘为了赎身从良,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太学生李甲。两人从京城回来走的是水路,到瓜州,也就是今天的镇江,大船停泊岸口。李甲又雇了民船,安放行李。在镇江,李甲结识了孙富,在孙富的挑唆下,李甲出卖了杜十娘,最终,杜十娘万念俱灰,投江自尽,在运河上演了一幕悲惨凄美的爱情故事。

  戏曲

  考考你,江苏特有的戏曲有哪些?

  答:淮剧、淮海戏、扬剧、锡剧、徐州唢呐、扬州杖头木偶、苏州评弹、楚州十番锣鼓……

  昆曲《牡丹亭》

  悠悠大运河,怎么能少了戏曲?说到戏曲,当然不能少了昆曲。昆曲被认为是百戏之祖,但你知道吗?昆曲产生于苏州昆山,和大运河也有很大关系。

  在600年前的某一天,苏州城柔橹一声,小舟咿呀。环洞桥的倒影,宛如半湾明月。一阵风吹来,突然传来一声悠扬的昆曲,荡起满城涟漪。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同出于“水文化”和“水磨腔”,大运河,已经等待了昆曲上千年……

  而说到地方戏,不能不提淮剧,因为淮剧是唯一以“淮”字命名的剧种。而提到淮剧,又不能遗忘攸文艳,她是一代大师。其实,淮剧只在淮安南部也就是淮安城往南的地域发展,在淮安向北的地方,流行的是淮海戏,淮海戏又叫柳琴戏。柳琴戏与淮剧是两个唱腔完全不同的戏种,造成这种“书分南北版本”的界线在淮河。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