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为什么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2018-05-23 17:23:00  来源:《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8)》  作者:刘怀玉

  编者 江苏是大运河沿线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1797公里的大运河,江苏占了三分之一,有8个地级市、近一半人口沿运河而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要把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今年两会上,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话题再次引发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什么是“大运河文化带”?

  中国大运河特指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是三段运河的合称。中国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伟大标志性工程。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至今仍在延续使用的活态遗产,中国大运河曾被列入《国际运河古迹名录》,被视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里程碑。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运河迎来了两个重要节点,推动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是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中国大运河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并丰富了世界文化遗产宝库,成为中国遗产“走出去”的标志性品牌。二是2017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带做出了重要批示,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拉开了序幕,大运河文化带有望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引起了政界、学界和民间的广泛关注。

  如果说中国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级身份的最终确认,那么,大运河文化带则是以中国方案馈赠给世界最好的礼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是我国第一条以文化建设为主要指向的带状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性质、规模、路径和影响等不同于传统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带发展战略。

  所谓大运河文化带即以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指导,以运河水工遗存、附属设施和相关遗存为基础,以运河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为主要对象,以运河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为主要载体的带状功能区域。

  这里强调三个维度:一是遗产属性维度。根据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文本,运河遗产属性主要包括运河水工遗存、附属设施和相关遗存等要素。而这些要素构成了大运河的物质基础和物质组织形态。二是质地维度。出于内容建设需要,不妨把运河物质遗产视为硬资源,把非物质遗产视为软资源。三是形态维度。主要包括运河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运河文化产业包括运河文化旅游业、文化博览业、文化创意业、文化出版业等形态,运河文化事业主要指能为居民提供公益性质的各类服务设施或活动等。

  大运河线性遗产廊道建设的内在需要

  中国大运河尤其是济宁以南的运河都是连贯的线性和带状区域,适合于运用遗产廊道对运河文化资源进行整体利用,形成“珍珠链”效应。以淮扬运河扬州段为例,从河道变迁来看,扬州运河形成连续的线性脉络,春秋时最早的古邗沟、西汉时运盐河、东晋时仪扬河、隋文帝时山阳渎、隋炀帝时邗沟、唐代伊娄河、宋代白塔河、明代里运河和当今的大运河走向大致相当,无不延续着自然和历史的演变。淮扬运河扬州段遗产区共有6段河道和10个遗产点,覆盖了运河遗产的主要类型,分布于运河沿线,需要根据线性活态遗产廊道建设的内在需要,实现运河文化点线面的全面对接,以进一步提升文化运河的品位和效益。

  而对于北方运河来说,大多以遗址的形态出现,同样需要以廊道的形式,将运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起来,以释放功能,发挥效益。所以建设运河文化带,既契合运河线性遗产特征,也便于整合运河遗产建设要素,形成整体发展态势,以发挥运河遗产的先发优势和集成优势,发展壮大运河文化生产力。

  运河城镇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

  因漕运而生的千年运河曾催生了一大批运河城镇,运河和城镇自古构成了“命运共同体”。而当今运河文化带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必将和运河古城镇及其地域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为运河城镇建设带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例如淮扬运河淮安段从春秋时期的邗沟,到1949年后所开的最后一条运河——里运河淮安绕城段,共14条人工运河见证了大运河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过程,山阳(淮安)、淮阴、清河、清江浦等城镇因运河而兴起,如交通要津清江浦南船北马在此交换,先后繁荣600多年。大运河文化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将助推淮安发展。扬州宝应因河而盛、界首因驿成镇、邵伯因埭成镇、湾头因港成镇、瓜洲因渡口成镇,留下了独特的运河格局和印痕。运河河道的变迁直接影响了沿河城镇形态的变迁,并创造出运河沿线聚落独特的生活方式,如扬州邵伯沿河发展的鱼骨状街巷格局及其与运河码头的对应关系,界首的湖泊苇荡景观及沿湖渔业村落与运河边农业村镇间的依存关系互为映衬,这种文化与生活方式至今仍在运河沿线的城镇聚落中清晰可见,成为一种活的传统和运河文化带建设宝贵的资源。

  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

  我国地形西高东低,河流大多东流,南北交流受限。长期以来,大运河可谓我国东中部经济文化发展的“脊梁骨”,在我国经济文化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承载着丰富文化资源和产品的大运河文化带必然强化这一传导和辐射功能,显著改善地缘文化经济。

  大运河文化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必将促进运河全线特别是淮海经济区的苏北、鲁西、皖北、豫东等地区的发展。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