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锐意进取 改革创新 全方位提升智库功能
2018-01-10 15:41:00  来源:江苏智库网  作者:张建军

  2017年,我们围绕服务国家需求、打造学术精品、发挥资政建言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影响力,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一、服务国家需求、推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与传播

  (一)召开各种议题的高端专家会议。2017年研究院召开了国际和国内高端专家会议30多场次。如与“东亚和平新愿景”暨中日和平学者对话会、“南京大屠杀与日本战争犯罪”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军事法庭公审南京大屠杀案战犯7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十六届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第三届人权文博国际研讨会以及“跨学科视域下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青年学者座谈会、国歌立法专家座谈会等,与各国专家学者达成了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各项共识,并将会议成果转化成智库报告上报相关部门。

  (二)积极推进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传播工作。研究院与克里斯·马吉先生达成影像合作项目,记录南京人民的生活状态,项目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面向全球青少年持续举办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教育青少年做和平使者。

  (三)为国家公祭仪式和各项活动出谋划策。全程参与南京大屠杀史展陈的改造和布展,展览得到了包括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认可。研究院多次组织南京、北京各学科领域专家学者提出了《关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参加人员代表性的建议》和《对2017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内容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与采用。中宣部宣教局、理论局连续两天分别就研究院专家呈报的内参内容进行专题讨论。

  (四)从民间积极发声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如在日本APA酒店事件发生后,研究院配合国家的总体外交积极发声,在官网和官微以《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日本APA酒店老调重弹再次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纪念馆表示强烈抗议》为题对日本APA酒店放置右翼书籍、否定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行径进行了批驳和严正抗议;对日本教科书的右翼化,研究院在智库声音专栏推出《罪恶之书与暧昧的答辩书,日本政府意欲如何》敦促日本政府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

  二、加强基础研究,打造学术和文化精品

  (一)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打造学术和文化精品。研究院牵头或参与推出了重量级图书《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影印本、《拉贝日记》影印本,以及《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实证》《最后的证言:49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历史》《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等18种由在库研究员撰写或编写南京大屠杀相关书籍。

  此外,研究院组织专家编纂出版了《南京不会忘记》系列丛书(十卷本)。研究院院刊《日本侵华史研究》出版发行4期,并成功入选2017-2018年CSSCI来源集刊。经过研究院的努力,该刊已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批的正式刊号。

  (二)以问题意识和对策为研究导向,推进课题研究。研究院共推进了45项课题通过评审和立项并取得了可喜成绩。研究院研究员在《人民日报》、《求是》等大报与核刊发表文章50余篇。

  三、坚持问题导向,发挥资政建言作用。

  全年共撰写和上报内参49篇、舆情快报15期,内容涉及中日关系、南京大屠杀、历史教科书、“慰安妇”问题、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和国家公祭等,配合了国家的总体外交战略,为国家在政府层面开展外交争得了主动,并获得了中央办公厅、中宣部、江苏省委、南京市委、省市委宣传部等各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其中《关于为国歌立法的建议》《关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参加人员代表性的建议》《关于调整南京大屠杀及相关问题若干表述的建议》《关于开展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外译的若干建议》4篇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省委领导批示5篇,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的5篇,收录中宣部哲社规划办《成果要报》1篇,5篇收录省委宣传部《智库专报》。此外,《舆情快报》市委领导批示3篇。

  四、持续创新,做好公众传播工作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加强传播。如国家公祭期间,研究院组织专家精心编辑了各类内容,从12月5日至12月14日通过纪念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公祭期间主持的#国家共祭#话题阅读量为7020万人次,联合主持的#国家共祭#话题阅读量为39.7亿人次,话题讨论量为251.5万人次,进入热门话题榜TOP1。此外,由研究院数位专家联合开展的“带您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直播,在人民日报、网易和紫金山客户端共有100多万人在线参与,“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烛光祭” 有107万人在线参与。

  (二)开展卓有成效的公众教育活动。如举办2017年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与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5集文献纪录片《揭秘日军“慰安妇”制度暴行》,发起《二十二》电影拍摄众筹和宣传工作;协办“第二届感恩·南京国际安全区”冬日寻访徒步活动;线上线下“紫金草行动”,通过掌上植草,参与网络公祭、分享家史故事等方式缅怀同胞,祈愿和平。

  (作者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研究员,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执行院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