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概括。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指引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之所以成为科学理论,是因为其顺乎时代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反映实践事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来就主张“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就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事实出发的。它不仅深刻反映了新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大变革、大调整的大趋势,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而且深刻回答了“三期叠加”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办”的基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之所以成为科学理论,是因为其充分吸收和继承了以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精髓”,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继续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要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继承和吸收了毛泽东关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而且极大地继承和吸收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思想。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思想积累,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而有力的理论支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之所以成为科学理论,还在于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并自觉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进而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努力做到“尊重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尊重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切实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内化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之所以成为科学理论,还在于其不封闭不僵化,勇于吸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和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合理成分。市场失灵、现代产权、制度性交易成本、全要素生产率、市场出清和市场均衡等术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常用术语。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之所以成为科学理论,更在于其不再单纯是理念和论断,而是从政治保障、发展目的、发展理念、主要矛盾,到工作主线、发展战略和策略方法,形成了一套“前所未有”的“闭环”理论体系。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七个坚持”加以概括。即一是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这一质的规定性在经济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和体现,而且放在“七个坚持”之首,更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最大特色。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去。这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发展目的问题。三是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解决我国正处什么发展阶段,从而正确判断形势的思想。四是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回答的是经济发展要借助的体制机制问题。五是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这回答的是发展阶段变化后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问题。六是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这是解决事关我国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的思想。七是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这讲的是经济工作的方法论问题。这“七个坚持”构成一个逻辑紧密,环环相扣的完整思想体系。
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然还要继续指导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在新的经济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要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实践,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而为实现“新两步走”战略目标,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开局,奠定基础。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服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淘汰落后产能,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要认真抓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健全住房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八项重点经济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要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既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促进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保护产权政策,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不仅要实施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三大协同发展战略,而且要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实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发展战略。尤其要重视提高城市群质量,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就是要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贸易平衡。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以及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等突出问题。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改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作者为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