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四个创新”推动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时代取得新发展
2018-01-10 09:58: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薛凤冠 李芳桐

  当前,以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及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制造、企业经营等运作模式,推动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重组。无论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期在全球价值链重组过程中谋求有利位置。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创新在经济层面的直接体现

  创新(Innovation)一词由经济学大师熊彼特(1912)首先提出,学术界对创新的理解也已从崇尚技术推动的线性创新模式,逐渐演变至强调系统集成与网络的系统创新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是系统创新的产物,其与创新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从企业层面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在于企业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无不来自企业中的技术创新。以深圳为例,其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内的创新高地和标杆,关键在于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支撑,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非常突出,企业创新“六个90%”模式成效明显,这是深圳的创新活力所在、核心竞争力所在。

  从产业层面来看,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得以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能够获得大量利润。通过赢利企业的成功示范,该项新技术得以迅速扩散和广泛应用,新兴产业因此得以形成。进而,凭借竞争优势,新兴产业又使创新者获得丰厚的利润,使他们有意愿和动力投资开展新一轮创新。

  从区域层面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取决于区域创新生态。以深圳为例,2016年,R&D投入超过800亿元(GDP占比达4.1%,已超过大部分发达国家水平),PCT专利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拥有上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正是凭借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共存共依的创新生态体系,深圳才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地。

  从国家层面来看,创新驱动是各国之间竞争的关键。创新不仅是增加全要素生产率与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亦与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高度关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德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创新作为各国施政主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要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任务之一。学术界也普遍认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和先机。

  二、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是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初步展现。国家级江北新区成功引进台积电、清华紫光等一批集成电路项目,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溧水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区已集聚金龙、比亚迪、长安、银隆四家整车企业以及300余家产业链企业,2020年产值将达千亿级规模。二是龙头企业引领发展势头良好。南京拥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其中规模超百亿元的有15家、超10亿元的有102家。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逐年加大,2016年达300亿元,拥有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中科院激光研究院等一批公共技术平台,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目前,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向中高端迈进的关键阶段,其“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破万亿的总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区域竞争愈加激烈。武汉、广州、杭州、厦门等城市均先于南京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扶持。南京拥有核心技术的重点企业和品牌产品相对较少,竞争力相对不足。二是“高端产业、低端产出”的矛盾较为突出。尤其是信息通信设备、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足。三是高端人才团队较为缺乏。高端设计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储备不足、人才供需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四是产业集聚发展质量有待提高。政府的行政性推动而非市场的理性选择,造成部分领域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完备,上游环节发展滞后,下游应用面临较大的升级压力,产业同质化竞争明显,造成资源浪费、资本回报率低。五是产业发展综合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整体统筹规划不够,尤其是产业政策体系尚不完备。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电网等产业为例,产业之间缺少联动,无法提供产品系统解决方案。

  三、“四个创新”加快推动南京战略性产业发展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四个创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南京引领江苏“两聚一高”新实践、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一)思路创新:明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重点。要从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是要创新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和重点,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立足南京实际推进产业发展。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的总体目标,以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为切入点,结合本地科教人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具体细分领域,理性选择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引导各行政区域和功能板块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延伸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二是坚持龙头引领、集群发展。进一步强化龙头引领,制定分类推进计划,加快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上市公司,促进资源要素向重点培育企业集聚。充分发挥南京科研院所、军工单位的科技研发和人才优势,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军转民”和市场化进程。三是找准市场和政府的角色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该由市场调节的环节尽可能的全部交还给市场,让专业机构、专业人才做专业的事。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使政府既要做好产业发展引导和政策支持,更要把自己应尽的服务等职能履行好。

  (二)科技创新: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技术创新会对产业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产业发展又能激发技术进步,必须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围绕关键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推进新产品、新服务的应用示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紧盯国际一流技术和标准,整合利用国际资源,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促进技术链和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企业化运作,以股权为连接,把研发机构、地方载体、民间资本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创新的合力、利益的共同体。三是加大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快产业市场培育。落实《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加快对新兴产业新产品推广。通过推介会、组团推荐等多种方式扩大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修改完善《南京市新兴产业新产品首购首用实施细则》,对于符合政府采购标准的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优先支持其进入采购目录。

  (三)政策创新: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外部引导。产业政策在弥补市场缺陷、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机制、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和产业发展科学评价机制。二是发挥产业政策引导作用。加快促进“省40条”“市36条”科创政策落地生效,进一步放大产业基金的杠杆作用与乘数效应,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向。三是加快整合区域金融资源。发挥南京金融机构集聚的优势,积极搭建产业金融服务平台,鼓励设立专门的科技银行、创投基金,拓展新兴产业融资渠道,破解企业融资难、资金配置效率低等顽疾。

  (四)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环境。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着力打造富有活力、充满竞争力的创新生态链,营造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以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瞄准重点产业方向和关键技术领域,建立人才定向培养机制,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二是打造高水平平台和载体。打造一批专业化水准高、共性需求强、开放高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探索企业内部研发检测设备协会成员间开放共享机制,强化创新平台、产业发展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等建设。三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在省行政审批时限“3550”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简化流程、压缩时限,给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能够依法进入更多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把创新文化建设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氛围。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