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我省开发区从产业集聚区向创新集聚区转型的思路与对策
2018-01-10 15:55:00  来源:江苏智库网  作者:张二震

  在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开发区是我省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全省131家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创造了全省1/2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了全省4/5的进出口总额,吸纳了3/4的实际使用外资,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外商投资的密集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和迅速崛起的新城区。总体来看,在前一轮发展过程中,开发区主要依托特殊的体制安排和低端生产要素所形成的低成本优势,实现了开发区产业集聚。但近年来开发区所依托土地、环境、劳动力等传统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从外部环境看,美欧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接近尾声,原有发展路径已经走到尽头,从产业集聚区向创新集聚区转型,成为必然选择。

  一、我省开发区从产业集聚向创新集聚区转型的主要目标

  第一,依托创新要素的集聚,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实体经济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但是制造业的发展不能停留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和阶段,而是要依托创新要素的集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依托创新要素的集聚,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是开发区转型发展的目标之一。

  第二,依托创新要素的集聚,建成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贯彻实施和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进绿色发展”战略部署,对于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均将发挥重要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三,以集聚创新要素为抓手,将开发区打造成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和新动能强劲的引领区。拥有先行先试的“特权”,正是我省开发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所具有的最大优势。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不断创新,是我省开发区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宝贵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不断努力,我省开发区在开放型体制机制创新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涌现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高新区、南京高新区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进入新阶段后,面临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动能不足的问题,激发作为创新主体的微观企业的创新活力,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省开发区从产业集聚向创新集聚区转型的对策思路

  第一,着力形成良好创新生态系统,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使各类开发区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高地。正如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人才的高度,决定了产业的高度和未来创新的高度。人才的引进,是江苏聚力创新的重中之重。什么时候江苏高校的学子把留在江苏发展作为第一选择,什么时候外地乃至国外的高端人才把江苏视为创业创新的热土,江苏的创新发展才算真正得到落实,才能真正实现。

  第二,开发区从产业集聚区向创新集聚区转型,要注重创新的多维性。所谓创新的多维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创新活动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开发区之间应具有差异性,可称为区域的多维创新;二是指创新活动本身的多维性,主要是指创新不仅包括原始创新,也包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集成创新等。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就是每个开发区都要明确自己的核心区,这个核心区要成为创新发展的策源地。

  第三,把开发区打造成创新平台,为创新要素提供便利的“创新熟地”和事业平台。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了“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在我国开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接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同样地离不开平台的搭建,良好的平台和载体能够为创新要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从而对创新要素的吸引和集聚具有更强的凝聚作用。

  第四,推广复制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经验,构建开发区治理新体系。伴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原有开发区的体制机制优势已经不复存在,需要再造新优势。这方面,苏州工业园区特别强调新形势下开发区的“特”字,赋予特别功能,简政放权、流程再造,创造了很好的经验。目前开发区转型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放管服”这种简单的行政管理便利化问题,不能停留在原有物理空间上的“特区”概念,而是要从虹吸和集聚创新要素的现实需求角度出发,研究创新遇到的瓶颈和障碍,研究如何通过打造创新制度高地,来降低创新的成本、提高创新的效率。

  第五,优化集聚创新要素的配套环境。为了能够吸引和集聚创新要素尤其是国际化人才,要加快提升与开发区相适宜的生活配套服务。我省开发区前一轮建设和发展的成功,如果可以归结为“种下梧桐树,便可引凤凰”,那么向创新集聚区转型发展的“孵凤凰”阶段,只“种下梧桐树”是远远不够的,让具有孵化能力的凤凰在此扎根做窝,则需要打造的是“花园”,是“森林”,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整个生态系统。

  (作者为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江苏经济国际化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