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探索具有创新示范意义的可持续发展苏北样板
2017-08-28 16:03:00  来源: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作者:沈正平

  可持续发展理念首先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普遍认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大势所趋。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干预大自然的能力和规模空前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贫困、饥荒、疾病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生活质量,阻碍了福利的增长。因此,可持续发展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已成为全球认可的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为国情所需。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凸显等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进一步指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这样,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实践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紧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苏北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多年以来,苏北沿袭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特别是跟随不同时期的苏南发展模式,曾先后经历了兴办乡镇工业、建设开发园区、发展外向型等主要阶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展不充分问题,但事实证明这条老路不可持续,难以为继。同时,那时候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已不复存在,现阶段在苏北根本行不通,也走不下去。另一方面,目前苏北发展还存在许多瓶颈制约问题,集中表现为: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能源、资源密集型传统产业占比偏高,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要素投入产出效益偏低。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压力加大。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弃物等污染均较严重,农业污染面广量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环境质量有所下降。三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普遍偏低,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全省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绝大部分集中在苏北。四是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较弱。创新体系不健全,研发投入水平较低,科技人才尤为匮乏,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五是体制机制性障碍突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存在诸多障碍性因素。

  为此,新时期的苏北发展必须彻底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主动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根本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实现生态与经济互动共赢,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生态公共产品,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在分享发展红利的同时,更充分地享受绿色福利,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为江苏实现“两聚一高”奋斗目标以及我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积极贡献。

  二苏北有条件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实践表明,发展并不非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形成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环境可以促进发展,发展可以进一步提升环境。苏北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业已具备。

  一是苏北正处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宏观层面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2016年1月1日联合国正式启动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9月我国制定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12月国务院又正式印发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在全国创建10个左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苏北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从中观层面看,省委书记李强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要求苏北地区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今年3月,省政府成立苏北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决定以苏北五市为整体申报创建创新示范区。可以预见,国家和江苏对苏北推进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的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二是苏北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明显生态优势。苏北是江苏发展空间和潜力最大的区域板块,土地面积5.4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51.2%。这里地处黄海之滨,海岸线长达744公里,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滩涂湿地;境内水系密布,分布着京杭运河、通榆运河、苏北灌溉总渠、新沂河以及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等众多河流湖泊,地表水资源丰富。地貌形态多样,平原、滩涂、湿地、低山丘陵等交错分布。全省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分布于此。良好而独特的生态底色,决定了苏北在全省自然环境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三是苏北已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苏北可持续发展已取得一定基础,条件良好。(1)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经济平稳发展,2016年苏北五市全部进入全国设区市GDP排名前100名,有7个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行列。人民生活逐年改善,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8515元、15102元,增速高于全省、全国水平。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健全,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近年来苏北传统产业生态化步伐加快,大多数省级以上开发区已实现循环化改造,徐、淮、连、盐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先进制造业增速快于苏南、苏中,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增速高于苏南和苏中。(3)“互联网+”行动计划初显成效。苏北电商迅猛发展,形成了一大批“农业+服务业”和“农业+工业+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目前全省已创建的国家级电商县和省级电商县、电商镇、电商村中,苏北均占一半左右,淘宝镇、淘宝村数分别占全省70%、50%。(4)人居环境大为改善。盐城、大丰、东海、沐阳等4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扎实推进。目前苏北五市都获批国家园林城市。徐州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煤炭塌陷地治理成为全国标杆,获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综合奖第一名。连云港成功创建国家绿化模范城市;淮安获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盐城获批全国绿色发展优秀市、绿色化示范城市;宿迁荣获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5)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与人才支撑工程,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实现较大突破。连云港、盐城两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各市均设有国家高新区,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占全省2/5,专利申请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连续几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新时期苏北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建设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苏北样板的关键途径

  推进苏北可持续发展建设应当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和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以及江苏“两聚一高”决策部署,坚持遵循发展规律与符合苏北实际相结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保障,着力破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探索形成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走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新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苏北样板,为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1、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一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苏北科技与人才支撑工程,加大省级财政对苏北科技创新投入,形成支撑有力的苏北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支持苏北汇聚海内外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在各市之间、园区之间、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支持苏北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高新区、大学科技园,进一步扩大省级研发机构名额。支持苏北创新型企业建设,培育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梯队。构建与国际接轨、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投身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研发。组织开展苏北可持续发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在循环经济、现代农业、生态保护、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突破技术瓶颈。

  三是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完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新型研发机构、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2、以主体功能区划为依据,构筑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一是深化主体功能区划。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对国土空间进行科学划分,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明确其主体功能定位和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二是强化“多规合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动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融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强化空间用途管制,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

  三是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依据各市县的基础与条件差异,确定其可持续发展功能定位,形成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鲜明格局。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统筹谋划环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地区发展,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建设和黄河故道综合治理,加快徐州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3、以节约保护治理为重点,推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是构建生态系统保护网络。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理念,有序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保育。以海岸带、京杭运河、通榆河为“三纵”,以南线新通扬运河—泰东河、中线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黄河故道、大沙河、徐洪河)、北线新沂河(沭新河—蔷薇河)为“三横”,以洪泽湖、骆马湖和高邮湖为“三湖”,通过污染有序退出、河湖综合治理、退化湿地修复、水源涵养林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升区域生态功能,构筑以“三纵三横三湖”为骨架的生态安全屏障。统筹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确保“清水北送”长期稳定。以徐州采煤塌陷地复垦整治为重点,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深入实施盐城湿地珍禽、大丰麋鹿、泗洪洪泽湖生物栖息地恢复(营造)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是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加快构建适合苏北实际的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系统,统筹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水环境保护,严格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加快实施断面水质达标和提升整治工程,大力开展污染严重河流综合整治,确保南水北调东线、通榆河干流水质稳定达标,大型湖泊水质稳定达到Ⅲ类,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稳中趋好。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建立区域一体化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以工业园区大气污染治理为重点,确保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通过污染源控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三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示范推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共性关键技术,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广企业清洁生产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持续开展节能减排。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优化水资源配置,依托南水北调工程,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增强供水调控和保障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深入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统筹安排发展用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健全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机制,加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不断提高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

  4、以循环低碳绿色发展为导向,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努力突破制造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带动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和品牌化发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同步提升。重点推进石油化工、海洋装备、重型机械等重化工业发展,结合各市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链,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苏北特色的品牌产业、企业和产品群。加快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制造,全面推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组织实施企业专项绿色技术改造。积极有效化解落后过剩产能,促进落后产业绿色化转型。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实现智能化转型。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培育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符合苏北实际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园区绿色制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运用,推动园区生态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成功创建一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服务业特色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商贸流通等服务业,支持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并进,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第三方物流、科技信息、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运用“生态+”“互联网+”等新模式,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培育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等文化新业态。加强服务业共性技术应用示范,重点推广服务集成协同与融合等关键技术,促进技术交叉创新、产业跨界融合,培育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积极实施“生态+”农业行动,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建设一批安全高效生态绿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生产服务业等新业态,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发展,持续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5、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抓手,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引导义务教育资源向苏北倾斜,重点改善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升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扩大优质资源总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合理调整高等学校布局,将存量资源配置优先向苏北倾斜,完善苏南苏北对接帮扶机制,改善苏北高等教育办学条件。统筹推进城乡社区教育、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企业职工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提升职业能力、就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提升全民健康为目标,聚焦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加强疾病防治技术普及推广和临床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应用。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方便居民看病就医。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健全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本,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衔接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动态调整准入标准,使其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快实现“应保尽保”。通过实物供应和货币化安置,推进各类棚户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工作,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深化扶贫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精准扶贫开发水平,以增强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增收的内生动力、化解支出型贫困突出矛盾、应对返贫难题、完善社会保障兜底制度为工作重点,统筹解决城乡贫困问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