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
2025-08-19 11:11: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陈 迎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和推动下,我国吹响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号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就绿色发展作出部署,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当前,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

所谓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实现碳达峰,通常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脱钩,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所谓碳中和,是指一段时间内,人为碳排放源与人为吸收汇达到平衡的状态。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很大程度上不再增加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系统的人为干扰,而稳定的气候系统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双碳”目标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彰显大国责任。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明确了全球减排目标。截至今年4月,全球195个缔约方提出或更新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大约150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双碳”目标提出5年来,我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以“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的主动作为,以“言必行,行必果”的实干精神,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做好顶层设计,建成“双碳”目标的“1+N”政策体系。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大量政策文件,覆盖多个部门、领域,涵盖碳市场、碳足迹管理、绿色金融、绿色标准等多种政策工具,政策体系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使得推进“双碳”工作有章可循。

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随着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转型必须先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5亿千瓦,同比增长18.7%。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0亿千瓦,同比增长54.2%;风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同比增长22.7%。

碳达峰碳中和不是两个目标,而是一个目标的两个阶段。只有高质量达峰,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才能为后续迈向碳中和打下坚实基础。2025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上的致辞中指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会放缓,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不会减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会停歇。”深刻理解“双碳”目标的战略内涵,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将“双碳”工作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