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承载体,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这既是对新时代城市发展经验的重要总结,也为我们未来继续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理念遵循。
所谓“城市有机体”,强调城市不仅是由建筑、道路、设施等构成的物理空间集合体,更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互动、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系统。其核心在于,城市如同一个生命体,拥有多个相互依存、协同运行的“系统器官”,涵盖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政治等维度,共同维系城市的生长、发展与健康运行。
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要将“以人为本”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推动城市由“物的发展”向“人的发展”深度转型。城市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解放,不能停留在追求物质空间的扩张和生产能力的增长上。例如,北京回天地区通过“回天有我”行动广泛发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针对养老服务、通勤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开展系统化补短板,切实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这一举措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应优先考虑居民的生活便利与社会交往需求,推动人际交往、文化传播和社区融合。同时,在城市更新和城镇化进程中,应充分关注低收入群体、残障群体、老年群体的基本权益,通过住房保障政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医疗设施合理布局等制度安排,确保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市民,切实推动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城市治理还需依托群众广泛参与,推动智能化平台建设和公共反馈机制完善,利用好市民服务热线、“掌上城市”等平台,提升治理的民主性、透明度与响应效率。
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要充分认识其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中,交通、能源、生态、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各个组成部分,须互联互通、协同高效,才能实现整体的稳定与健康运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入新阶段,城市发展正由传统的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这一过程中,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强化技术创新,都是关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城市建设要树立“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总体目标,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与服务能力。例如,安徽合肥“城市大脑”项目集成交通、公安、水务、城管等多部门数据,打造城市运行的“智慧中枢”,使城市具备实时感知、自动调节、自我修复的能力。这种有机系统式的联动机制,显著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获得感,走在了全国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前列。此外,城市发展具备历史性和社会性特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与自然长期互动的结果。因此,城市治理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城市的地理条件、发展阶段和人口结构,探索差异化的实践路径,增强城市的生命力与适应力。
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须高度重视城市治理的整体性与协同性。这一理念要求城市在发展结构、运行环节、内生动力、空间布局和治理主体等多个维度实现系统重构与协同推进。在发展结构上,要加快实现从粗放扩张向集约高效转变,优化产业空间和城市功能配置,推动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城市群和都市圈融合发展新格局。在运行环节上,增强战略规划的前瞻性、执行过程的协同性与成果落地的有效性,注重全生命周期管理,避免政策碎片化与行为短期化。在动力机制上,统筹推进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与文化繁荣,释放城市发展持续动能。在布局方式上,运用系统治理与源头治理理念,落实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导向,推动建设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市空间形态,实现经济效能与生态质量的统一。在治理主体上,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明确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市民之间的权责边界与协作机制。例如,浙江温州、四川成都等地社区利用议事会、居民协商平台、街道协同治理中心等,有效提升了社会参与度和治理精度,推动形成互动有序、合作共赢的治理生态。
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要注重安全韧性,增强城市应对风险的“免疫力”。在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来谋划,要求我们注重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环境风险等外部冲击的适应力与恢复力。一方面,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建设,强化排涝防洪、防震减灾、交通应急等关键系统的联动协作,夯实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工程”。另一方面,强化社会治理能力,构建多元参与、协同响应、智能调度的现代化治理机制。通过发展智慧城市技术、优化网格化服务体系、强化社区应急治理能力,提升城市管理的精准性、柔性和包容性,为城市提供稳定而有弹性的“免疫系统”。
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也为未来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一理念不仅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共进,更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目标。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统一战线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