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原创性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文化是时代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对特定时代物质生产方式的精神表达。文化思想则是对文化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它既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生动鲜活的文化实践进行概括提炼得出的科学理论。不同时代的物质生产方式不同,文化实践活动不同,由此提炼出来的文化理论亦不同。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是其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蕴含着深刻的原理性贡献。
一
文化本体论是从本体论视角,对文化的本质及其核心功能进行研究的理论,它回答的是何谓文化,文化从何而来、向何处去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在文化本体论研究上,历来存在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两条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时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这里揭示了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在根本路径上的不同:一个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的唯心主义道路,另一个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唯物主义道路。具体到文化本体论问题上,就体现为是从观念出发还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文化的两条道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旗帜鲜明地行走在唯物史观的道路上,即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历史和文化,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科学论述,解开了历史和文化之谜。比如,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的特殊领域,其发生发展必然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归根结底依赖于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集中反映和体现,有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同时,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并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些论述揭示了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位置,表明对人类文化的研究和把握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不能抛开物质实践活动进行单纯抽象的观念研究,那样必将陷入唯心史观的泥潭。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世界历史的高度,把文化建设纳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洪流中,特别是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整体框架中予以考察,一方面强调物质文明在人类社会文明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对精神文明起着制约和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反作用。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物质富足,又要精神富有,“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是我们的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文化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彰显了文化在推进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本体论的新境界。
二
文化价值论是从价值论的视角,对文化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导向进行考察的理论,它回答的是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从理论上看,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观念,文化的价值性内蕴在物质生产方式和阶级利益之中,每一种文化都是其所处时代的经济关系(经济基础)的产物,因而“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归根到底,也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论的核心之处。
习近平文化思想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立场,夯实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推动文化繁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条鲜明主线,体现在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文艺工作方面,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面,强调要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方面,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立场,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论的丰富发展。
三
文化领导权是从领导权的视角,对文化建设发展的导向和道路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它回答的是由谁来领导文化建设,怎样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问题。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领导权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无产阶级政党一旦夺取政权,就必须牢牢坚持自己的文化领导权,引领文化建设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上。因为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文化领域开始的,思想文化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党的文化领导权一旦旁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会偏离正确方向,党的领导就要受到严重冲击,就要犯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对时代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重大命题。这一重大命题强调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造,不断实现文化进步,才能始终掌握文化领导权,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必须把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要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在各方面各环节落实和体现”,一旦离开具体领域和现实载体,党的文化领导权就可能会虚化弱化。这一系列重大判断,体现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理性贡献,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作者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