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
2017-12-11 16:33:00  来源: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

  2017年12月9日,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为主题的中国法治现代化2017年智库论坛暨第一届方德法治研究奖颁奖典礼在南京隆重举行。大会主题发言阶段,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夏锦文教授和复旦大学法学院孙笑侠教授共同主持,王利明、朱苏力、沈国明、张恒山、李树民、钱弘道、王青林、高其才等八位学者发表讲演,葛洪义教授和王健教授进行评议。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教授在题为《落实十九大精神保护人民三项权利》的主题发言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以后,美好生活不仅是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还包括民主正义方面的需求。报告把民主法治作为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提出来,还第一次将三项权利并列并要求加强保护,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此,首先要强化人身权的保护。这是法治的重要内容,法治的核心就是维护公民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拘禁、非法限制他人自由。其次要注重保护财产权。保护财产权是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条件,只有保护财产权才能够真正使人民有创业的欲望,使社会充满活力。这不仅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老百姓的基本民生。第三要保障人格权。这是人的基本权利。人格权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的尊严。基本温饱解决以后,人们对尊严的需求更加强烈。尤其是进入互联网科技爆炸的时代,各种高科技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福祉,也带来了共同的副作用,很重要的就是对个人隐私的威胁,这是当前法律遇到的最严峻挑战。因此,要在强化三项权利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使我们的民法典屹立于世界法典之林。

  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教授在题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立法寓意》的主题发言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反映出中国已经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就解决问题的手段而言,对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只能通过立法而不是司法来解决。相对于农耕社会,城市发展会更加加剧各地的不平衡,诸如城乡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各行业发展不平衡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过去几十年来主张司法解决,但司法解决的问题是校正正义,具有很大局限性,在今天我们要重提分配正义。第一,社会财富如何分配、由谁分配?由市场分配往往趋于贫富差距加大,那就要通过立法来解决。基于此,中央政府和立法机关要基于国家总体利益、长期利益对全国进行规划设计,包括政策鼓励。第二,要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大舞台,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要通过民生工程,使各地发展相对平衡,贫富差距逐渐减弱。第三,要注意避免出现平均主义,注意强调差异原则,调动每个社会个体的积极性为社会创造财富。第四,要加强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使大家都感受到这种责任。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沈国明教授在题为《言人所未言是法治智库的生命》的主题发言中指出: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是省级重点高端智库,被寄予厚望。希望智库建设不出现共享单车式的资源浪费。特朗普当选总统等事件表明,智库建设不能人云亦云,要有独立见解。关于法治智库研究,推荐十个题目:1.司法体制改革及相关综合配套改革的成果与下一步措施;2.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国情下区域法治协调发展;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空间;4.五至十年后中国法治建设的展望与着力点;5.法律法规实施的有效性;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打击“三股势力”的协调;7.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选择和法理支撑;8.南海东海争端;9.提高全民族法制意识;10.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法治短板。智库研究具有内部性、实用性,要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在不养人的同时拥有广泛的信息源;成果转化不能急功近利,只看是否有领导批示,而应以是否转化为政策、是否能转化为远期发展战略作为根本标准。

  中央党校政法部张恒山教授在题为《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推进要点》的主题发言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十四个坚持”和“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革命”两处高度定位法治。如何把中央认识付诸于实践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矛盾之一是党中央推进法治的巨大决心与部分领导干部对法治认识低下和能力低下的矛盾。在施政实践中体现依全面法治国要求应注意:1.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同时各级党委要带头守法。2.各级政府的行政权力运用必须于法有据。行政行为有没有法律依据、是否合法、有没有经过人大批准,都要审慎对待,都要于法有据,于法理有据,提升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3.对各级行政官员强化培训。尤其是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不要流于形式。4.法治文化建设。宪法法律至上理念的形成,需要注意电台电视台对于法治理念的宣传不能走形;电视剧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清宫戏中人人不平等意识要清除。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心要通过提升大众素质来实现。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社会科学部李树民主任在题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法治创新》的主题发言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大法学意义,标志着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担当,体现了中国设置创新性命题的能力和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的提升,也给学术界开辟了创新性学术增长点。“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的法治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亟待理论支撑。各学科都对此进行了各自框架内的解读,但总体流于概念化,对中国及国际法治中的深层法律问题缺乏有思想和学理深度的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开辟了新的法律命题,有关法学基本原理、基础理论、时代背景,“反全球化”运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国际法理论体系,法律风险规避,立法机制重构等重大理论问题,尚须展开深入研究,国际规则问题、文化产品出口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劳工权利问题、反恐怖主义问题等实证命题也需要深化。要关注法律实务人才的培养,加强培训熟悉其它国家法律事务、参与国际立法进程的人才;要加强“一带一路”法学学科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法治创新应当采取更加多维的视角,保持必要的谨慎。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钱弘道教授在题为《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时代机遇》的主题发言中指出:在各方面的支持下,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有关工作进一步推进:1.启动了两个实验。开展了法治指数再创新的实验,在前十年法治指数实践基础上,尝试采用大数据方法进行法治评估。开展了智慧法务实验,采取大数据方法创新法律服务机制,推出智慧法务的中文和英文平台。2.出版了两套丛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书系五卷本,并计划十年出版五十卷。由法制出版社出版《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丛书。3.举办了两个论坛。分别召开了首届“中国法治实践学派论坛”和“中国法治评估论坛”,获得良好效果。4.组建了调研基地。在建立华东、河北、西南基地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枫桥调研基地、余杭调研基地、个案研究基地、智慧法务实验江苏基地。推动建立世界法治文化园,引入世界经典法治元素。5.继续在《浙江大学学报》推出学派专栏。新时代为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提供了发展机遇和时代命题,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既是对既往法治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也是对今后法治理论和实践的预判,提出法治新理论和新思想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时代使命。

  《新华文摘》杂志社王青林编审在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学期刊》的主题发言中指出:人类社会各行各业不可避免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人工智能在法学期刊领域也很有可能产生更加深入的作用。当代法学期刊编辑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催生了许多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理论,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增进了新时代法学研究的中国特色。然而,法学期刊传统的工作方式也已经并将继续遭遇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一系列已经在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事实都需要法律应对。大量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取代人力资源的投入将成为主要趋势,作者创作稿件将更贴近社会,且编辑的审稿校对工作也将被人工智能取代。这就对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法学期刊编辑要完善自己,更加注重现代社会要求,建立协同编辑系统,建立与读者之间沟通的纽带,同时应注重加强对人工智能负面影响的研究。

  清华大学法学院高其才教授在题为《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功能》的主题发言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乡村自理体系,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乡规民约的作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京平县有非常明确的、涉及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乡规民约,也有通过村规进行社会自治,维持社会秩序的传统。该地当前的村规民约对于治安有非常明显的助力,有关侵犯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维持公共秩序和地区安全等方面的条文非常具有针对性,还有切实可行的保障实施机制。同时,也存在从弱法治到强法治的趋向,在制定过程中以国家法律作为指导,最大程度吸纳传统,根据新的社会形势进行新的社会规范的创生,在推进乡村特别是村民小组的法治化方面呈现积极态势。然而,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也存在行政化色彩比较严重、处罚方面比较简单粗暴、制定过程中民主性欠缺等问题。村规民约是国家法律在乡村地区实施的重要载体,体现国家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通过对国家法律的细化处理,有力推进了国家法律在乡村的实施,为社会变迁过程中习惯法的再生和乡村治理的有效性提供了制度基础。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葛洪义教授在评议发言中指出:王利明教授的发言指出,国家在保护人性尊严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十九大报告对人格权问题的表述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王教授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对中国法治建设具有新的意义和启示,对具体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朱苏力教授的发言特别关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建议运用分配正义的方式来解决。沈国明教授建议法治智库在未来要重点关注十个领域的问题,以及智库发挥作用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张恒山教授很敏锐地谈到了推进法治建设的问题。干部素质在法治建设中意义非常重要,当然法治建设从根本而言还需要老百姓来发挥主动性。特别期待弘道教授进一步深入探讨法治实践学派的若干重要问题。高其才教授长期从事乡规民约问题的研究,但在乡村治理的自治性已经不存在的情况下,村规民约能够起到什么作用的问题也值得深思。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教授在评议发言中指出:王利明教授阐述了十九大报告中如何保护人民三项权利的问题。王教授一方面深刻阐释了十九大为何把一个法学性很强的观点体现在党的报告中,同时也将民法在化解新时代社会矛盾方面的作用凸显出来。朱苏力教授阐释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非常好的议题,且将重点放在立法层面,其对该问题的思考充满理性和反思精神。我同时也联想到农耕型社会、游牧型社会等多元化并存的情况下,怎么实现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的问题。沈国明教授对未来智库重点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建议,并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好智库的衡量标准,即不仅要具有前瞻性,还要兼顾“顶天”和“立地”。张恒山教授主要关注的是依法治国问题在中央和地方层面的落实问题,进一步指出广大执法干部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干部的依法执政和法治意识。李树民主任的话题是个宏大的议题,同时我也有很多同感,在司法合作、保护贸易、案件纠纷等方面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沿线国家法律语言、风俗习惯的认识。钱弘道教授的报告非常高端,详细介绍了法治实践学派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王青林编审的议题很新,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时代对法学期刊提出的新要求。高其才教授长期关注基层习惯法和民间法问题。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对民间习惯法的调查很有意义。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