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稳中求进是总基调,深化改革是主动力
2017-03-16 08:39:00  来源:新华日报

  【编者按】 今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形成了一系列热词。这些热词涵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将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本期《智库》对今年“两会热词”加以盘点并解析。

  【释放内需】

  王修志(广西师大)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其一,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加大、经济危机影响尚未彻底消除的背景下,释放国内需求是支撑“稳增长,调结构”战略的基石,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其二,着眼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全球治理视野,以及新一轮全球化战略的推进,特别是构建区域价值链、国家价值链,并以此最终形成以我为主的新型全球价值链,内需培育都是战略根基。总之,释放内需既要着眼稳增长,更要考虑优结构;既要考虑国内区域协调,也要放眼全球治理。因此,释放内需的政策手段要更加精准,突出战略意图。

  结合报告所提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的若干举措,提两点建议:在消费需求方面,突出消费“稳增长,去产能,促创新”的约束和激励效应,建议强化消费者主体地位,明确以制度建设塑造消费者主权,以消费者选择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减负,通过工薪阶层个税改革“降税增收”,增强消费者家庭和个人消费能力;建立健全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确保消费者产品选择权,打破消费终端被动接受格局;鼓励公平竞争,打破供给端行政垄断,形成供需双方平等地位。

  在投资需求方面,突出投资在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变迁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的过程中,贯彻“三去一降一补”方针,同时充分结合区域差异、产业差异实际,纳入区域价值链、国家价值链因素,以区域和产业合理分工、高效分工为导向,着力提高投资的精准度。科学发挥各类投资的功能,以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交通、人才建设等)为重点科学布局政府投资;在一般竞争性生产和服务领域,通过营造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引导和鼓励民资、外资精准投资。

  【特色小镇】

  闵学勤(紫金传媒智库)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特色小镇到底该怎么建才能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笔者认为,中国特色小镇建设有四大“忌”:忌急功近利、忌有“特”无“市”、忌重“产”轻“文”、忌官热民冷。

  忌急功近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有太多急功近利之弊,许多大拆大建不仅割断了城市文脉,还造成了千城一面的局面。防止这样的急功近利,唯有将前人和来者都放置在特色小镇建设之中:前人在这片土地上的耕耘和硕果,要尽最大努力保留;同时要将百年后、甚至千年后的来者纳入关怀。现居于其中的原住民和新移民在小镇创建中的话语权、小镇创建后的宜居权,更应受到呵护。

  忌有“特”无“市”。“市”,包括消费市场,也包括资本市场和人口迁居市场。特色小镇由政府发动,受制于城市GDP的牵引,在一轮又一轮的创建评比中很容易陷入政绩冲动,如果不将小镇特色进行全方位的包装扩容和升级换代,很可能落入产业园、开发区的套路,使得特色产业在全球化、信息化下缺乏竞争力,小镇新城难以吸引更大范围的就业,也就不可能形成更多新移民的迁居潮。

  忌重“产”轻“文”。中国即便是在产业导向下创建特色小镇,也必须从一开始就培植特色文化基因,基于本土又要超越本土。在特色小镇打造特色文化,既需要漫长的培育周期,也需要历史的审视,仅有快销文化不足以持续久远,所以小镇建设周期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应保持人文关怀,都需注入文化因子。

  忌官热民冷。用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特色小镇,和小镇一起美名远扬的一定是拥有共同特质的小镇人,这些人可能是手艺人、企业家、设计师,也可能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普通居民,而不是官员。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创建之初,即便由政府主导,依然要最大范围地激发小镇新老居民参与创建的热情和智慧,让他们有嵌入其中的权利,有机会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

  【深化改革】

  高传胜(南京大学)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从业界的普遍反映看,简政放权、减轻税费等负担以及放宽行业准入等需求最为迫切,因而,2017年需要在业已开展的相关改革议程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切实落地的政策措施来呼应业界的合理需求。

  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不仅需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积极推进自身革命,还需要在广泛听取学界、业界的理性呼声基础上,确定深化改革的方向与具体内容,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负面清单管理,并以此设计评估改革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动力与压力双轮驱动的工作考核与问责机制,确保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能够产生出来并有效落实下去,减少懒政怠政、推诿扯皮等不作为现象。

  减轻税费等负担,既包括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有效降低税负来应对美国直接税制的直面竞争,也包括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取消一些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过高的经营性收费,还需要通过系统性制度改革来继续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通过深化改革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降低微观主体的用能、用网以及物流等成本。关键是如何才能让相关部门和单位破除本位思想,舍小利顾大义,让微观主体能够轻装上阵。

  放宽行业准入、降低行政壁垒,让更多的微观主体能够有更多、更便捷和更加公平的发展机会,不仅是解决民间投资大幅下滑的必要之举,同时也是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前提。这里,不仅需要打破一些行业原来主要由国有资本垄断、破除行业在位者和既得利益者区域性垄断等问题(如出租车行业、长途汽车客运行业),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需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环节,消除制约微观主体发展的行政壁垒。

  【收入分配】

  秦雪征(北京大学)

  社会流动性(Social Mobility)是决定一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的国民经济虽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但社会流动性不足与贫富分化加剧也逐渐成为社会日益凸显的问题。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收入分配不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大问题,造成了人民群众的不满。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是提高我国的社会流动性,让广大低收入人群有更多机会迈入到中等收入水平。笔者建议:

  首先,由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直接传导是后代改善自身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应该注重贫困地区和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机会均等化”改革(如办好农村地区高中和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政策、加强各地区医疗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来提高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的后代在教育、健康及工作机会等方面的可及性。

  其次,由于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变量具有显著的代际传递特征,因此改善当前人口的教育和医疗机会将不仅有助于我国人力资本储备的短期增长,也将在长期中提高后代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并对收入增长产生“叠加效应”。通过建立新型医疗保障体制、增强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奖助学金的发放、缩小城乡医疗和教育质量差距等政策将能够进一步实现对弱势群体发展人力资本的机会保护,从而为建立和谐社会和改善社会长期流动性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和回报。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以下政策改革得到实现: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使人力资本可以被自由配置到回报率最高的地方;逐步取消“五险一金”和其他社会福利与工作地域的绑定,提高劳动保障的均等性和可携带性,解除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深化工资制度改革,使各部门的劳动报酬能够准确反映人力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和企业家的才能,从而为私人家庭和公共政府进行跨代人力资本投资提供源动力。

  【一带一路】

  林学军(暨南大学)

  “稳中求进“的关键在于学会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当前我国的外贸形势确实面临挑战,西方国家经济衰退,我国出口不容乐观,这给我国保持经济增长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我们要看到一带一路国家与我国的贸易在增长,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开拓一带一路的市场,扩大中国商品的出口: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平台,扩大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建立我国稳定的市场和资源供应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利用一带一路平台引导中国企业有序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充分利用海外的资源,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把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改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被低端锁定的不利局面。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必须注重布局全球价值链,同时要利用全球的创新资源升级我国在价值链的地位。当今,美国新政府的逆全球化的政策,对我国是一个挑战,我国应当旗帜鲜明地坚持全球化的道路,坚持扩大开放,为我国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科技创新】

  夏海力(苏州科技大学)

  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科技创新部分可作如下解读: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其中提到的“5G通信技术”已经成为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竞争和研发的热点,属于战略性的新技术。5G通信技术一旦商用将带动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家居等典型的新兴产业,有机构预计到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12.3万亿美元的产值。目前我国5G通信技术的研发处于世界前列,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试验网。继续加大力度推进5G通信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对于我国掌握未来通信产业的制高点、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另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受制于国家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我国的科技研发是应用性研究远远多于基础性研究,很多研发工作是跟随式的,创新性和原创性不足,特别是基础领域的创新相对滞后。但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需要在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实现原创性和重大性突破,而建立和完善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是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创新的保证。因此完善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国情的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有利于我国营造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可以在制度上保障我国科研人员“敢坐冷板凳”,秉持十年磨一剑的决心,久久为功,产生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不断实现我国科研领域的重大突破。

  【去产能】

  李 锋(江苏省经信委)

  对若干过剩产能行业去产能是近年来国家对工业经济的重要战略决策。从全球和全国来看,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的产能相对实际需求或可以预见的未来需求,确实存在绝对过剩现象。所以,在去年全国全面完成去产能任务的基础上,今年国家仍明确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的任务,并且要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

  从区域经济比如江苏实际情况来看,产能的利用率问题更体现为竞争力问题。一般认为,如果全国统一市场、统一环保能耗标准、统一取消融资等优惠政策,江苏钢铁行业由于技术水平总体较高还是很有竞争力,并不存在绝对过剩问题,所以对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更希望采用市场化手段去化解过剩产能,甚至可以在全国的去化过程中通过占领市场和兼并重组实现做强目标。但受行政能力和行政成本的限制,国家虽然强调在去产能时要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但实际工作中,只能以各地实际产能为基数按比例下达指标行政推动去产能,虽然简单粗暴,但可以完成国家总体目标任务。

  对江苏煤炭而言,由于自身资源存量不足、安全生产压力大等原因,我省自身有主动关闭煤矿的动力,国家对煤炭去产能的奖补政策资金加速了关闭工作,可以说我省煤炭去产能是顺势而为,压力不大。和国家签订的《目标责任书》,5年任务2年可以完成。但钢铁行业去产能压力较大,前几年落后钢铁产能该淘汰的已经尽数淘汰,经过2016年的化解工作,已经去化了近600万吨钢铁产能,2017年去产能任务,只能对相对落后产能下手。这些产能在中西部地区,可能都算是先进产能。在这种背景中,市场化手段很难发挥主体作用,实际工作中只能借助行政手段,从讲政治的高度推动。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