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一“廊”一“区”, 亟盼升级国家战略
2017-03-07 11:1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任松筠 汪晓霞

 

  制图 邹 枫

  特别观察

  6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江苏代表团举行第一场集中采访活动,就《关于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纳入国家生态建设规划的议案》和《关于将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区域规划的议案》这两份重点议案接受记者采访。

  江淮生态大走廊位于南水北调东线长江与淮河流域之间,以京杭运河为主干线,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线路所流经的地级市为主要范围,包括扬州、泰州、淮安、宿迁、徐州等5市,串联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是长江、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带。

  2016年初,扬州市创造性提出“江淮生态大走廊”构想,并组织编制了《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规划》。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南水北调沿线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以此为主轴构筑起江淮大地的生态安全屏障”,全省合力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局面已然拉开。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政协主席朱民阳介绍,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是贯彻国家南水北调战略、保障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水质稳定达标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全面践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建设。朱民阳以“四个二”生动概括这道东部“绿色屏障”的重要性:一是廊道建设中有两个通道,长江水往北送,是“一河清水向北流”,淮河水入长江,是“一壶清水南入江”;二是“肩挑”两个战略,它南接长江经济带,北通京津冀,是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同时,扬州已规划2000平方公里参与生态廊道建设,占全市面积三分之一,以此探索两个生态和GDP两个财富的同步累积。

  全国人大代表、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认为,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是沿线地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通过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约束性指标,倒逼沿线地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绿色化发展,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

  “现实中,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江淮一带的环境保护受到一定影响,像上游排放不控制,影响下游,还有洪泽湖的采砂问题,过去缺少行政联动和规划推动,兄弟市严打采砂,结果就跑到洪泽湖来。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有利于生态环境联动联保。”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坦言。

  “长江大保护,淮河经济带已明确冠以‘生态经济带’,这意味着发展路径和模式的重大变革,以前一味扩大投资,占用资源多,‘大个子’却成了‘虚胖子’。”姚晓东说,生态廊道的建设还有利于区域发展一体推进,有利于产业转型和特色错位打造,有利于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有利于城镇体系融合互动。比如从产业上来看,江淮各市资源禀赋不同,如果在同一个大规划内总体设计,可以避免各城市间低水平重复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再比如,区域内各城市都有机场,好的航线大家都想开,但都开了客源又不足,如果整个区域内基础设施更好地共享,将大大降低社会运营成本,避免资源消耗,有利于更好集聚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

  淮海经济区地处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圈结合部,包括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20个地级市,面积达17.8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人,分别占全国面积的1.8%和总人口的9.3%,是国内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它南接长三角经济区,北临环渤海经济圈,东连沿海经济带,西襟中原经济区,拥有新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是我国东西融合和南北交流的枢纽地带。

  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介绍说,2002年,江苏省把徐州都市圈确定为重点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制定出台《徐州都市圈规划纲要》。2010年徐州市牵头推进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确定徐州、连云港、宿迁、枣庄、济宁、商丘、淮北、宿州8个市为核心区域市,每年在轮值城市召开市长会议,会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计,区域合作进程不断加快,区域认同感持续增强。

  “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出,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实施好相关规划,研究制定新举措,支持资源枯竭、生态严重退化等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我们感到,在国家层面规划建设淮海经济区,对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促进东中部地区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既有助于舞起‘一带一路’东端龙头,又有助于贯通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同时还有助于推动东部欠发达地区振兴崛起。”

  也因此,代表们建议在国家层面尽快启动实施淮海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着眼重大的生产力布局规划、重大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规划、脱贫致富重大基础政策的推进等,探索建立跨省际区域合作机制,使该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