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发展智能制造与振兴实体经济
2017-01-13 09:00:00  来源:长江产经研究院

   

  编者按:2016年12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旨在通过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以智能制造促实体经济”成为了国家及各省市的重要战略。

  基于此,机工智库陈琛和东源节能环保苏晓东提出了“智能制造如何振兴实体经济”这一议题,群内各行业专家、学者也在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的引导下针对“发展智能制造与振兴实体经济”展开了讨论。

  欢迎您在评论区对文中的观点提出建议或补充。

  观  点

  苏晓东(东源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本质上是提高效率,同时能够更好地衔接用户与生产,从而满足人的个性化的需求。智能制造的最大障碍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人的观念。

  美国的互联网产业发达,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相比德国要稍逊一筹,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很快,社会渗透力很强,因此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解决生产效率问题,这同时也会带来生产的自动化。从互联网技术、软件技术上看,中国与美国差距不大,所以应该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去推动工业转型,另外在互联网文化上,中国和美国比较接近,因此,我认为中国的智能制造更应该学习美国。

  宋凌炎(江苏精诚&精缦毛毯):目前很多传统企业基层的质量保证体系都没有做好,自动化都还没进展,如何让他互联网化、智能化?我认为应该先鼓励企业规范化、自动化,然后再进行智能化。另外一个问题:智能化系统目前尚属初期,企业会对装备的成本与产出效益、包括资金流等问题进行评估,政府部门需要定位智能制造装备的价格合理化和普及化。我认为目前智能制造只能在小部分企业实施,循序渐进,每个行业找出一些示范企业,一部分带动整个行业协同发展。

  巫强(南京大学):智能制造提高中国产业竞争力显然是国家产业政策着力推动的方向,我想到的一个问题是,是否智能制造会导致当前中国的中低技能劳动力出现较大规模的失业现象。按照国际经济学界对美国经济的研究经验,技术进步在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会导致中低技能劳动力工资下降,甚至失业(所以美国的收入差距拉大不是由于全球化,而是源于其技术进步)。智能制造显然会要求从业人员的技能知识更新,同时会减少使用的劳动力规模,这应该是我国推进智能制造业过程中高度关注的问题。一方面是,要加大全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大量针对投入,为企业采取智能制造提供合格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是,要在推动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做好再就业培训和失业救助等保障工作。

  王修志(广西师大):这个命题可以放在GVC重构视角下讨论。欧美国家通过200多年的两次工业革命,积累了建构GVC的垄断技术。从发展看,这种垄断技术的垄断利润会递减,中国要参与甚至主导GVC的重构,除了贡献新的理念、依托市场优势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依靠技术创新获取价值增值,这个阵地在实体领域,智能制造是突破口。

  庞春(华南理工大学):智能化制造实质是技术升级,与分工演进密切关联。举个例子,原来简单劳动生产粮食,这是一个简单分工结构,后来先造出铁,用铁造锄头,再用锄头生产粮食,再后来造钢铁,用钢铁造拖拉机,再用拖拉机产粮食,这就是内生技术进步,现在生产粮食以及这些中间产品再引入机器人,技术进一步升级。

  杜宇玮(江苏省社科院):以智能制造为主要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的重要目标和主攻方向,也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以江苏为代表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第一轮全球化中抓住了国际代工的机遇,确立了其“世界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地位,而在下一轮全球化中必须抓住智能制造的机遇,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绝不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替代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也绝不是简单地用机器设备替代产业工人。而是要以智能装备制造业为支撑,促进制造业整体提质升级,促使产业工人从“一线操作”向“二线操控”的技能升级。具体路径包括:(1)在产业培育上,紧贴需求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2)在产业技术上,推进协同创新致力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突破;(3)在产业融合上,加强两化融合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4)在产业布局上,突出集群发展打造示范智能产业基地。

  赖红波(上海理工大学):发展智能制造的路径之一,就是“制造企业+互联网”。

  目前,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产业和行业)正在被互联网所颠覆和重构,互联网能够使实体企业(当然,也包括金融等为代表的服务类企业)以更快的速度和更灵活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有利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助推传统制造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互联网+”背景下,整个产业链是互联的,信息是共享的,价值链中价值传递方式将因此被重塑。一方面,通过深度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物流系统等技术手段,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另一方面,互联网降低了制造企业与用户交互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制造企业可结合计算智能、柔性制造等生产技术,通过信息控制生产模块的切割与组合,使得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成为现实。

  刘志彪(长江产经院):我觉得,发展智能制造,不能抛开原有产业体系另搞一套,也不可能主要依靠新的投资去建设新的产业体系,而是要以“智能化+”为核心,重点加强对传统产业的大规模技术改造,以此为起点振兴实体经济。马云最近说,不是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你的实体企业不行了。没有夕阳产业,只有没有经过“智能化+”为核心改造过的落后的产品、工艺、技术和流程。实践证明,再传统的产业,只要经过现代智能技术的改造,都可以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部分,焕发出蓬勃朝气,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跨越,形成强大市场竞争力。

  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当前世界经济的低谷时期,是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最佳时期。我们应立足现有制造业优势,通过技术改造尤其是智能化改造,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先进制造基地。

  一是要对智能化制造业的提升方向、技改重点做出科学预判和战略规划。建立和完善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审批、补贴、绩效评估等政策体系,构建智能制造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保障。

  二是鼓励相关企业在智能化园区集聚发展,吸引和鼓励智能制造技术企业的合作攻关。支持企业同其产业链的上下游、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国内外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合作开发智能制造所需技术。

  三是重视智能制造业技术标准的制定。政府应选择重点行业中的优秀企业,鼓励其探索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的标准化示范工程,进而形成相应的改造流程并向全行业推广,以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四是在金融支持政策、高端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完善推进智能化技术改造的配套措施。如通过化解产能过剩腾出信贷资源、物质资源和市场资源,以精准的产业政策支持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用市场化手段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再如,鼓励企业放眼全球引进高端技术专业人才,建立首席技工等激励制度,做好人才引进后的服务工作,等等。

  霍伟东(西南财经大学):当前,我国智能制造是企业升级、振兴和再造我国制造业的基础与核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国家应在大力投入研发及科技攻关上下功夫,出政策。只有打好智能制造基础,做好保障,才能占领制造业高端,真正振兴中国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强我中华。

  毛丰付(浙江工商大学):智能制造本质上还是精密制造加信息化。没有高质量的原材料,高精度的制造基础,智能制造就是空中楼阁。

  刘建森(徐工集团):智能制造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目标的制造业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主要是以三维设计、ERP、MES等信息系统为支撑的机器人替代人工的生产活动的智能化。这类改造应该纳入设备投资改造范畴;二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为目标的产品智能化设计。产品智能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信息化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或手段。制造业企业软件化是大势所趋,企业要注意专业化人才与信息化人才的融合,要有意识加强跨界创新能力的培养。

  杜运苏(南京财经大学):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现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机器人替代劳动力,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富士康已经投入了成千上万机器人;二是迎合需求多样化趋势,比如红领,可以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快速低成本完成订单。智能制造对于维持和提高“中国制造”竞争力很关键,难点在于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

  孙国民(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智能制造是大趋势,是个长期事情。政府需要做的是,顶层标准设计,基础设施、工业云和大数据的共享配套,在税收、金融上的扶持和对于市场选择的尊重;对于企业来说,关键在于意识到这个趋势和对于时机的把握;在大的层面上,装备制造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是智能制造的关键所在。另外,一定要给企业一个稳定的创新预期,不要因为房价暴涨等使企业预期走坏,稳定的环境胜于一切。

  谈镇(江苏省委党校):

  1、首先智能制造就是实体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部分,二者是一荣俱荣关系。

  2、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国机遇最大机遇就在智能制造。

  3、智能制造的关键在制造而不是智能,就持续产业竞争力角度来说制造的关键是核心技术的获取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4、当下的中国宏观和微观的重点注意力都放在技术创新层面,就中国经济持续性而言,比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制度创新,而当下的中国最最为关键的是组织创新。

  5、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突破智能制造提升实体经济正确路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企业家的能动性,预期、尊重感等最为重要。总之,变政府为经济运行主角,官员为导演的范式,为企业是经济运行主角,企业家为导演的范式。同时,企业加大技术、品牌、结构等创新。

  张建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面临的技术特殊性是,三期革命性技术的叠加。一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核心技术还没完全掌握,但是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吸收了发达国家所有可能的技术。二是,1980年代的信息技术,目前正处于对其他产业大规模深度改造阶段,大约还需要20年。三是,2008后兴起的新工业革命。这三方面最高层认识的很到位且都有对策,分别是:成立航空发动机集团、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提出北京和上海要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从这三方面的背景中看智能制造:首先,它是一种由新兴技术决定的新兴产业;其次,它是改造传统产业的方法论和工具。两者的合力将给中国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刘根荣(厦门大学):

  1.要意识到智能制造在未来产业升级和产业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这是发展的大趋势,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的。

  2.对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要实行必要的产业政策引导。对有利于形成完整智能制造产业链的技术研发和生产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鼓励优质生产要素在智能制造业的聚集。鼓励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发展。

  3.优化国内市场制度,完善资本市场,鼓励有条件的智能制造企业通过国际兼并重组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中国智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

  4.要做好人才培养。人才是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有创新力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智能制造的关键性因素。

  5.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大量承接从传统制造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是其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

  6.在路径选择上,可以针对中国亟待突破核心环节加大投资力度,以点带面,完善智能制造的产业价值链。

  陈琛(机工智库):今年和智能制造相关的产品技术发展迅速,甚至相关的投资并购也爆发增长。个人觉得智能制造并非机器换人那么简单,它有许多障碍:一是核心技术障碍。我们在关键技术上不掌握,做系统集成就不能随心所欲。二是观念意识。我们很多企业还是传统思维。三是基础不行。很多企业还没有到3.0甚至2.0,没有条件上。有的企业不精益化,自动化以后反而加速浪费。四是中小企业缺解决方案。我们在东北调研了几家企业,设备集成好了,后期的服务却不行,服务企业也不愿意再过来。

  周斌(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首先对智能制造的理解,智能制造有几个阶段:

  1、传统的制造型信息化向智能制造的深化和延伸(目前大部分这种方式):制造型企业生产线的生产运作管理信息化(如海尔等企业)~制造型企业管理信息化(如东软等软件产品)~制造型企业后向供应链信息化(如丰田等的JIT管理)~制造型企业前向信息化(如制造型企业自己做的电商销售平台或类京东,苏宁等独立平台)。

  2、相对于传统的制造型企业信息化,智能制造最主要的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多方采集的大数据资源,同时有统一的管控平台,能够实现精准生产、按需生产、智能决策等作用,同时能够将前端销售、中端生产、后端研发等联动起来。而制约其发展的一方面是数据,收集困难且存在制度制约(政府相关数据难以获取),另一方面就是统一平台的搭建。正是由于存在这些困难,如果所选择制造型企业没有执行到底决心、必要的人财物投入和破釜沉舟的魄力,很难真正实现企业的智能制造。

  3、跨越企业层面,上升到产业和行业的核心问题解决的智能制造,这是我认为目前可以重点推进的事情。

  基于以上考虑,发挥智能制造对实体经济促进作用的建议:

  1、国家战略需要再务实和落地,我觉得目前还是有点宏观,需要从区域、行业、未来发展战略等多个纬度提出策略和措施。

  2、智能制造需要核心技术攻关和政策扶持。

  3、大胆提出把中国打造成全球重要产业的智能制造的数据信息枢纽中心,同时打造基于全球制造业的核心业务流程的云平台。

  4、智能兴企:结合目前特色小镇,五化融合等,将智能制造的标准和考核指标量化。

  5、智能兴业:政府搭智能制造平台,供企业尤其行业内欠发达企业低价或免费使用,从产业发展角度帮助他们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6、智能创业:这是解决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同时将之打造成新兴产业。

  任保全(常州大学):智能制造对于振兴实体经济意义重大。而智能制造的发展却主要依靠中国自身,那么智能制造的推动与实现,必须更加注重整个产业体系的布局和联动性:

  1.通过推进智能制造,培育对生产智能制造的智能装备的需求市场,从而带动生产智能制造的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

  2.通过推进智能制造,培育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市场,从而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3.通过推进智能制造,培育智能制造产品的市场应用,从而改造传统老产业。因此,需要推进产业间的互动发展和发挥产业间的协同效应。

  此外,为了配合智能制造的发展,一是,必须加大与智能制造相适应的消费者市场、生产者市场、人才市场、产业关联市场的培育;二是,要提升品牌形象和打造高端品牌,改变和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智造的形象和影响力;三是,要避免出现披着“智能外衣”实为“新瓶装旧酒式”的低端制造。

  吴苏贵(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制造业发展必须“互联网+”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模式发展。现在重视的是互联网+,其本质上是为行业服务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就是简单的IT技术的应用,是信息化的延伸,第二层是互联网思维在企业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及销售阶段的结合,第三层是深入到行业运营中的物联网。

  张俊芳(东方国际):智能制造关键拼人才,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智能制造的未来关键在于:(1)各种接口的标准化规范化;(2)传感器的竞争力,sensor 传感器的标准化大规模降低成本;(3)制造业流程全产业链的配套,从宏观层面应该抓标准化,从一开始降平台接口成本未来才可大规模推广无缝对接。

  方向阳(中国财政杂志社):发展智能制造(或高新技术产业)是又一个系统工程:

  一是在政府层面,做出20-30年的规划以稳定预期,联合科学院或支持大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组织攻关,建设为智能制造服务的智能制造平台,在关键共性技术上发力,制订相关产业和财税扶持政策,宽容和兜底失败,在结构性失业上做出安排。

  二是在企业家层面,鼓励有愿意承担风险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去做尝试,投入中长期连续的资源支持。

  三是在知识层面,有专业的顾问团队。四是在企业的组织运营层面,要有强有力的组织管理团队以及掌握新技术、具有工匠精神的员工。

  司增绰(江苏师大):制造业智能化为什么要互联网+制造业,而不是制造业+互联网,因为实践证明传统制造业+互联网的能力较差。传统制造业+互联网犹如制造业长出两个翅膀,比较难;互联网+制造业犹如互联网长两条腿,相对容易一些。

  张远鹏(江苏省社科院):智能制造还是企业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循序推进,国家不要拔苗助长,企业需要的是适用技术,而不是最先进的技术。

  吴继冈(常州市发改委):发展智能制造首先要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如果我们制造业不能改变低水平的制造阶段,那么发展智能制造就很难实现。

  发展智能制造,政府与企业要形成共识。光靠政府引导还不够,关键是要涌现出一批敢于实践智能制造的企业家。

  就目前而言,振兴实体经济还是要更大力度的给企业松绑,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提升企业家信心。长期以来,我们只是把企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而没有真正确立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应有的地位。所以,只有善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才是真正振兴实体经济的出路。

  王思彤(江苏省统计局):振兴实体经济,一定是相对于虚拟经济的繁荣而导致的实体经济衰弱而言的。虚拟经济的高投机性是任何实体经济都没办法与之抗衡的。但虚拟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所以,实体经济永远不会被虚拟经济所取代。

  振兴实体经济,本质上是提高其赢利能力,通过不断缩小与虚拟经济在短期赢利方面的差距,来获得投资者的关注。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制造业,所以振兴实体经济归根结底就是振兴制造业。振兴制造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低端同质化。于是,智能制造成为大势所趋。发展智能制造,离不开人才、资金和技术。而核心还是资金和人才。没有资金,企业根本无法进行智能化改造。没有人才,企业也不敢贸然闯入智能制造这个高科技领域。所以,发展智能制造,关键是抓紧培养一批具备智能思维的企业家,培养一大批掌握智能技术的骨干员工。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