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铸造社科工匠精神 激活新型智库基因
2016-09-27 10:28:00  来源:求是网  作者:刘宾虎

  工匠精神,对于社科界来说,是近乎痴情的虔诚挚爱,胜过痴迷的臻于至善,犹如痴狂的创新超越,有如痴心的执着定力,好比痴傻的专业坚守。曲靖市社科界以习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勇于肩负使命担当,铸造社科工匠精神,激活新型智库基因,着力用先进思想、科学理论、创新理念、核心价值为前进定向导航,为发展凝神聚气,为跨越突破制障。

  一、树立一种思想。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社会科学对社会品格的塑造,积微成著;人文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提升,久久为功。哲学社会科学致力于精神领域搞建设,没有如痴如醉的志气,担责如土的大气,甘于寂寞的心气,实难有所作为。社科工作者要树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思想,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从“心”做起,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保持书生意气,坚守学术理想,秉持学者情怀,弘扬工匠精神,“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笃定恒心,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创新活力,逐步形成既全面繁荣又重点突出、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既体现时代要求更富有自身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格局。

  二、明确两个目标。一是德文并举。学风是学术的生命,德行是学者的灵魂。德是学者立身之本,才是学者济世之基。学者无德会行为不端、学术腐败,沦为“代言人”;学者无能会误导世人、祸害事业,变成“应声虫”、“土砖家”。社科工作者要坚持德文并举,情趣互生,大力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大力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做到不为浮云遮望眼,登高望远,心系天下,深谋远虑,不因眼前局面迷失理性理智,不因外界压力丧失客观公正,不因利益支配产生嘴软手短,坚守泰山石,不靠飞来峰,努力让自己的著述既等“身”更等“心”。二是学干相长。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哲学社会科学不是书斋中束之高阁的谈经论道,而是深接地气的安邦治国、济世安民之学。社科工作者要坚持学干相长,知行合一,既要当理论家,更要做实践者,既要有理论素养,更要有实践能力,努力把个人的学术兴趣、学术追求,同国家民族命运和人民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局限于把智库建成“纸库”;不能“自成一统”,“自娱自乐”、“各弹各调”,形成“两张皮两脱节”,而要坚持紧贴中心、深接“地气”,努力走在前列、谋在深层、干在实处。

  三、抓住三个根本。“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为了谁”是宗旨,事关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方向;“依靠谁”是方法,事关哲学社会科学的智慧源泉;“我是谁”是立场,事关哲学社会科学的安身立命。哲学社会科学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始终站稳政治立场、贯彻群众路线、把准学术方向,坚持为党立言、为民述学,努力做实学问、做好学问、做真学问。哲学社会科学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就是要把群众的实践作为述学立言的智慧源泉,坚持群众的关注就是方向标、群众的期待就是着力点、群众的困惑就是突破口的工作理念,直面现实关切,解答时代课题,回应群众心声;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从群众中获得理论创新、学术研究的灵感、动力和方法,不仅把理论见解写在学术报刊上,更要把理论文章写在大地上。哲学社会科学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就是要在建设现代新型智库中准确定位,及时掌握最真最实的社情民意,探寻蕴藏在群众实践中最鲜活、最丰富的社科资源,汲取社科理论工作的源头活水,让研究思维增添灵气、对策建议多些底气、理论教育汇集人气、社科工作充满生气。

  四、坚持四个理念。一是德以固本培元,坚守立德立功立言的核心理念。《左传》称“立德、立功、立言”谓“三不朽”。哲学社会科学致力于构建精神家园、改造主客观世界,当以“三立”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最高境界、毕生追求。立德要高,德高行远,创制垂法,博施济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智首大德”,社科工作者应牢记“速成者必速朽”的警世醒言,努力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立功要实,虚功实做,拯厄除难,功济于时。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于中心工作,绝不能在民族复兴伟大实践中“失位”“失语”“失踪”“失声”,要关注现实现状,着眼重大事,积极动起来,主动迎上去,紧扣中心大局出题,紧贴现实关注谋划,紧抓发展难题突破,努力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前进。立言要真,言由心生,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社科研究犹如智慧“种子”,只有进入决策、走进群众、浸润社会,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社科工作者要葆有“书生意气”、提升理论洞见、强化责任担当、坚守学者情怀,以极高的理论水平、极大的政治魄力和极强的专业素养,锤炼追求真知、捍卫真理、独立思考的学术品格和学识底气,勇于并善于以建设性的态度、智慧和“谏言者”的勇气、胆略来研究问题、提出方案、提供咨询。

  二是文以提神聚气,坚持用心用情用力的价值理念。文以载道,汇则兴邦。“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社科工作者著文立论非小事,须用心用情用力谨慎为之。用心,就是常怀赤子之心,用心做学问。学习、学问如树木生长,积微成著,王国维的三境界也好,梁簌溟的八境界也罢,没有用心做学问,一层境界也到达不了。黑格尔说:“熟知并非真知”,越是熟知的领域,熟悉的工作,越难以真正做好。社科工作正是如此,唯有用心为之,方能做好。用情,就是永葆奋斗激情,用情干事业。人越是胸怀广,志向大,就越能葆有奋斗激情。人生最大的危机是没有危机,最大的风险是没有风险。有了如火激情,才会对事业有持之以恒的执著追求。社科工作者要倍加珍惜大好光阴和时机,提升精神区位,构筑精神高地,坚守精神家园,围绕中心推动发展。用力,就是集聚智慧合力,用力解难题。竭尽全力,工作才能做到位,做彻底。社科研究要为前进定向导航、为发展凝神聚气、为跨越突破制障,因而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要有较强的掌握科学思维方法、阐释破解复杂情况和困难局面的能力,要调研听实情、咨询讲真话、建言出实招、工作求实效,不能只拼策划包装而不重内容质量,不能“随行就市”只图“卖个好价钱”,更不能抄袭编造、猎奇媚俗,只为博眼球赚吆喝。

  三是学以强筋壮骨,形成勤学善思敏行的学习理念。勤学,就是要克难求进,持之以恒,学有所成,学有所得。智者忧天下,愚者眼茫茫。社科工作者绝不能掩耳盗铃,无知无畏,更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对学习不坚持,对形势不研究,对实情没把握,对工作不在行,一知半解,必然在社科研究工作中搞拉郎配,写官样文,做应声虫。知识贵如空气,学习重如呼吸。只有勤于向书本学习、善于向实践学习、勇于向生活学习,才能补好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之魂,筑牢思想之基。善悟,就是要内化于心,提升境界,悟出道理,悟出智慧,悟出方法。学而思,思而悟,首先要悟出智慧,要懂得自强才能自信,“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懂得高尚才能高明,“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要懂得平常才能平安,须知“眼睛红了心就会黒了”,以平常心、阳光心做人做学问;要懂得大气才能大器,胸怀要广,心境要宽,肚量要大,海纳百川,兼蓄包容。还要悟出道理,要深知天道酬勤,勤能补拙;要深知道法自然,注意研究把握规律,并学会运用,学会借鉴;要深知唯物辩证,运用好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敏行,就是勉力修身、躬行不怠,行得远,行得稳,行得正。“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社科工作者不能“站着说话腰不疼”,要掌握理论作用于实践的基本方法,要能够纲举目张,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要能够审时度势,善于观察分析形势,能动利用现有条件,使研究成果达到最佳;要能够刚柔相济,处理好独立与纪律、前瞻与现实、科研与科普的关系,既有学者立场,又有人文情怀。

  四是干以埋头换位,凝炼热爱专业合作的工作理念。热爱,就是要知社科爱社科兴社科。知是认识、爱是情感、兴是责任和意志。从认识上升到情感,从情感上升到意志,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只有认识提高了,态度才会端正,作风也才会转变;对事业充满感情就会有工作激情,有了责任的压力才会产生干事的动力。社科研究艰难辛苦,虽有别于“青灯黄卷”,但若沉不住气、定不住神、静不下心,是难有作为的。只有把职业当事业,倾注满腔热情,才能绵绵用力,善做善成。所以,知社科才会爱社科,爱社科才能兴社科。专业,就是权威准确,理性系统。社科研究之所以能发挥巨大作用,得到社会认可,受到党委政府重视,最为关键的就在于其专业性、权威性、系统性。社科工作者要坚守学术品格、独立人格、专业操守,反对一味揣摩上级和领导意图,避免刻意迎合部门和社会心理。要牢固掌握专业、系统、全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紧跟大局大势、紧贴现实社会、紧靠大众人心,分析把握机遇挑战,研究遵循特点规律,拓展丰富阵地载体,创新发展方式方法,努力做到站稳立场拿稳笔,搞好研究写好文,当好参谋发好声,不断彰显社科公信力。合作,就是开放融通,合力攻关,成果共享。社科研究多是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都是“多元函数”,常常需要各学科专家跨界合作、合力攻关。社科工作者如果只关注“小我”就塑造不了“大我”,只关注自身“心灵独语”就加入不了“大合唱”、打动不了社会心弦;如果只专注局部细节、人性的弱点、社会的旮旯,缺乏背景的展示与全景的比较,就不会有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因此,既要鼓励开展专门性研究工作,更要注重力量整合、开放合作、成果共享,组织跨学科科研力量,进行联合攻关,着力研究提出有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性的发展思路和理论观点。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