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在文脉守望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2017-12-22 17:01:00  来源:道德发展智库  作者:樊和平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传统文化的精彩论述非常多,其中有三个方面与文脉工程关系最为密切。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就要理解文化在整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对目前的中国国情和文脉工程来说,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方面,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其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是最大的矛盾。总体而言,我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提升非常快,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快,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间出现了很大的不平衡。因为经济发展快,社会发展快,会产生文化记忆的流失,变化太快对文化自身的积淀来说会形成极大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正常现象,然而,这种不平衡在中国社会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第二是文化战略方面,西方世界已经进入了文化战略时代,全球化就是西方进入文化战略时代的总体性话语和标志性符号,如果我们在文化发展方面没有跟上去的话,我们就会在文化战略思维方面又慢了一拍。我们不能停留与社会、经济方面与西方展开竞争,而是要进入文化战略时代。

  第三是文化内部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精神文化与产业文化之间的不平衡,产业文化、文化产业发展得非常快,整个社会对发展文化产业非常感兴趣,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企业家到底是创造财富还是创造生活”,然而,我们的企业家集体性地缺少“创造生活”的意识,因为企业家缺少文化意识。除了精神文化与产业文化之间的不平衡外,还出现了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不平衡,当前大众文化因其自发性而发展得比较快,然而对于经典文化而言,虽然出现了国学热,但是我们往往用大众文化的方式、水准和心态去研究阐释经典文化,我们创造出的新经典也比较少。我们似乎进入了文化消费时代,然而文化消费主义是非常可怕的,如果我们只是在消费文化,那么我们创造出来的文化就只是时尚性的,只能满足我们的感性需求。我们如何尽快走出这种不良状态?因此要在这种大背景下来整理研究江苏文脉,守望中国文化,传承发展中国文化,并做出重要的贡献,因为中国文化不是空的、抽象的,它是由各种地域文化结合而成的。

  坚守文化立场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大背景是,首先我们面临着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已经显现得非常明显了。美国已经进入逆全球化时代,而我们还在遭受全球化的冲击,我们是否在战略上又慢了一拍?其次,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对峙和冲突。对此,我们如何坚守中国文化的立场?这个问题不是虚的,而是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因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比经济发展更重要。经济发展慢一拍,我们还能跟得上去,因为我们有巨大的人口红利。但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没有文化去建构它,那么它的精神世界就将丧失同一性,沦为一盘散沙,从而无法建立真正的优势。按照国外学者的划分,世界上的文化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宗教性文化和伦理性文化两大类。现在,中华文化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伦理性的中国文化能否与宗教性的西方文化比肩而立、平分秋色,是否能够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我们的文脉工程、道德发展智库必须回答这一重大问题。

  文脉工程要从大的文明形态上来考虑这些问题,江苏文脉要与中华文化这个大的文化类型、生命形态紧密结合起来。江苏文脉的重要贡献可以作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直接资源——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比如说,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之中隐含了关于中华文化立场的两个信息:一是关于“天下”的信息,我们现代总是用“国际”、“世界”,或所谓“全球化”的概念对待外部世界,而中国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其传统表达是“天下”。天下是什么?天下“平”,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高目标是天下如一人,中国如一家。这就是命运共同体,“天下”就是命运共同体的传统表达,或者说命运共同体就是“天下”在现时代的表达。第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社会治理、社会管理意义上的概念,一般认为,“匹夫有责”就是社会乱了、社会出问题了,每一个老百姓都有责任,其实它的本意并非如此,因为其下联是“国之治乱,肉食者谋之”,国家治理的好不好,当官的应该负首要责任。“天下”是文化,是伦理道德,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的特质。所以,我们在整理研究江苏文脉的时候,要把那些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基因的、潜在的成分挖掘出来。再比如,治世与治心之间的区分,我们现在特别强调学以致用,文化要有用,以实用为标准,以实用的方式去对待文化,但是,片面强调“管用”、“应用”,其中隐藏着长远的、非常深刻的、令人非常担忧的问题。历史上已经有经验教训,特别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注经的工具化,给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的文脉工程不能走汉代注经的老路,也不能走四库全书的老路,因为历史事实已经告诉我们,这两条路已然走不通。不仅仅是走不通,不仅仅是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和条件,而且是因为我们不应该走这条路。表面看,似乎汉代的注经与我们文脉工程具有相似的背景,经学兴起的直接背景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文化文脉的失传,这个社会大变动时代,很多文化失传了,于是需要汉代学者重新整理与研究。但是,汉朝注经的结果是,注经成为士大夫谋取功名利禄的工具,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片面地强调学以致用,经学只提出了一些应时之策。由是导致中国人精神空间、精神世界的话语权,建构精神世界的重大任务,都失落了,只是片面强调“经世”,而怎样“经心”、通过自省等建构精神世界的重大任务在文化上失落了,所以就出现了魏晋隋唐佛教道教趁虚而入,逐渐占据中国人的心灵世界。道教佛教原本对入世不感兴趣,它们最想占领的部分就是人的精神空间。唐玄奘去印度取经,在文化开放意义上是喜剧,但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上却是一个文化悲剧,至少是由于文化悲剧而导致的文化喜剧,因为它说明中国文化已经失去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主导权和指导力量。为此,我们要从文脉整理与研究中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这就是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江苏文化的重要特点就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建构做出了重大贡献,因为江苏文化的两大辉煌期——六朝和明清——最为重要和兴盛,这两期文化的发展都与着力于人的精神世界有关。文脉工程要整理和研究出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基因意义的元素、精神、性格、理论和思想资源,才能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传承者、引导者和弘扬者

  江苏文脉工程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为此,有四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注意。

  第一,怎样坚守“文脉” 理念?文脉不是一般的文化、文化资源、文化典籍,文脉是文化的活的形态,文脉是文化的生命形态,文脉是活的文化和活的传统,它不仅活在历史中,而且活在现代。所以,从整理到研究,依据什么判断哪些些典籍是精华?哪些书需要外译?做哪些人的传记?要做到全面与精选相结合,精选就是要做出江苏文化在中华文脉发展当中的“封神榜”,要做出一部“文脉封神榜”,之所以选某一部著作并为之作传,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生命发展中、在中华文化的文脉延传中、在江苏文脉的生长中具有至关重要的生命意义,它是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器官,它是文化生命发展的阶段性呈现,在此过程中,它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不在于其全面性。所以,我们要在文脉整理与研究中担当“姜太公”角色。

  第二,寻找江苏文脉的总体性话语、总体性表述。江苏文化缺什么?缺少一个总体性话语,例如齐鲁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等总体性话语,而“江苏文化”不是一个总体性话语,而是一个地域性的话语。是否有可能取名为“汉吴文化”或“吴汉文化”?文脉工程应该完成这一基本任务。如果找不到现成的总体性表述,就需要去建构,然后争取获得广泛认同。

  第三,重视精神文化。要充分体现江苏文化对于中国文化中精神文化的贡献,不仅仅要关注文学艺术方面,还要关注思想精神方面,整理研究这些方面的资源是尤为重要的。由此,才能凸显江苏文化的特色,吸取其历史经验与教训,进而做出创新性的贡献和创造性转化。

  第四,几项具体工作。一是做江苏地域文化论坛,特别是有标志性学派的地域文化论坛,比如“三州”(扬州、泰州、常州)学派。一方面把江苏的历史文化标识凸现出来,另一方面也帮助各个地方建立文化标识,发展当地文化。二是召开江苏文脉成果交流会,提升《江苏文库》质量。三是对江苏经典展开新的解读,解读要富有创新性和创造性,不能停留于历史水平,不能单单将其作为消费品看待,要从学术角度、思想史角度、从现代角度进行解读。历史上中国学术、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例如宋明理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高峰,其特征就是儒道佛一体。如果今天我们只是将江苏的经典呈现出来,而不能通过呈现把江苏文化推向新的高峰,那么我们只是完成了基本任务,并没有达到最高目标。

  作者:樊和平教授(单位: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东南大学“道德发展智库”)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