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在数字经济时代,“路”不仅指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信息传递通道的数字基础设施也是其中应有之义,并且其重要性不断提高。我国地域广阔,城乡和区域间发展不均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然而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人口密度低、距中心城市远,光纤、移动基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资金投入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未来,要进一步解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一方面国家需通过各类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方式加以支持;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也应主动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
——李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产业布局研究室主任)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微观层面活力的释放,离不开宏观决策上高水平的改革胆略和决策。在这个问题上,要吸取东北地区在前些年迎来了短暂的经济回暖后,又面临经济增速断崖式下滑的困境的教训。这里面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市场经济的“文化”因素。市场经济的商业文化不足,高标准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构建缓慢,会深刻影响乃至扭曲交易行为,如果契约很难得到遵守,交易成本过高,企业的活力怎么可能真正发挥出来呢?坦白地讲,这样的问题并不局限在东北,全国不少地方都存在类似问题。这启发我们:当前的国内大循环要想做得好,关键是要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下决心打造出高标准、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让企业的活力真正发挥出来。
——贾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人口老龄化是许多国家发展的必经阶段。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全方位挑战,直面现实,才能更好面对。事物不断变化发展,且矛盾存在对立统一,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老龄化问题。老年人是重要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消费观的改变,加之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经验,老龄化也蕴藏着难得的经济发展机遇和市场潜力。不能片面地只看到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养老等带来的压力,也要树立“老年人是社会财富、宝贵资源”的积极理念,尊重老年人的历史价值,肯定老年人的现实价值,未雨绸缪,鼓励有技能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老年人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与和谐发展中。
——罗明忠 雷显凯(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