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人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人的现代化,人对现代化的认知程度,直接关系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效果。因此,在推进现代化的实践中,要见物见人,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形成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视野格局和思维坐标。
从小康到现代化:我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小康社会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了两千多年。现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同志1979年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的。简要回顾可以发现,从实行改革开放至“十三五”末,从脱贫致富奔小康到总体小康、基本小康,从十六大、十七大期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后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围绕小康社会建设而展开的。在这一时期,现代化主要是作为目标去描绘的,整体上处于“将来进行时”状态。进入“十四五”,现代化不再仅仅是目标,而是既有目标又有战略安排和思路举措,成为“正在进行时”。由此可以说,踏上现代化新征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历史性大跨越。
小康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范畴和目标,现代化是一种世界现象和国际潮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创造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从小康到现代化,决不仅仅是时间顺序上的自然延续,也不是数量内涵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历史性的跃升,它有着新的目标、新的特质、新的标准。我们要自觉地认识、适应并推动这一跃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以小康为底色、为背景、为目标,贯穿其中的是小康心态、小康思维和小康话语。踏上现代化新征程,我们应当自觉地把“小康坐标”调整为“现代化坐标”,以现代化为底色、为背景、为目标,进而实现由小康心态、小康思维、小康话语向现代化心态、现代化思维、现代化话语的转变。
“三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逻辑
今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强调这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所决定的。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我国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三新”,构成了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大逻辑。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新发展阶段之“新”,新在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定位上,新在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个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在现代化时期贯彻新发展理念有着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体现总书记提出的“完整、准确、全面”的要求,必须对照现代化的目标深化拓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内涵,提升贯彻落实的标杆。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这是党中央基于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和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作为路径,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战略导向,又有着明确而具体的着力点,主要包括: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三者紧密关联。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从三者的逻辑关系中观察和思考问题,有助于我们开阔现代化视野、增强发展本领。
“六个率先走在前列”:走在现代化前列的江苏路标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始终充满希冀、寄予厚望。从2009年的“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到2014年的“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再到去年要求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总书记对江苏现代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以“六个率先走在前列”对江苏现代化建设作出再动员再部署。
对江苏而言,走在现代化建设前列,既是一个长远的总的目标导向,又有分阶段推进的目标内涵:“十四五”时期,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开辟新境界、展现新气象,创造更加充分的先行优势;到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省域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标志性窗口。“先行优势”“省域范例”“标志性窗口”,这一个个极富含金量的关键词,构成了江苏人民满怀期待而又催人奋进的“江苏坐标”“江苏样本”。
在“率先”中“走在前列”。“六个率先走在前列”是走在现代化前列的江苏路标。“六个率先走在前列”,首先是六个方面的部署。它贯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体现了系统性谋划、整体性安排,同时彰显了江苏的省情和发展要求。“六个率先走在前列”,核心要义在“率先”。“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有条件地区的普遍要求,“走在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特殊使命。把“率先”与“走在前列”联系起来看,江苏的“率先”绝不仅仅是时间之“先”、速度之“先”,它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内涵:为全国发展先行探路。这就要求我们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为一个整体,深刻理解其内在的逻辑。“表率”和“示范”是更高的定位和要求,是“走在前列”的基础和条件。这就决定了江苏的“率先”不仅要先行先试,更重要的是要探出“表率”的路子、放出“示范”的样子,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作者为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副主任、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