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打好“双减”政策落地的“组合拳”
2021-10-26 09:3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朱步楼

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的有机结合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这是回应人民群众期待的教育新政。“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的服务范围和培训行为得到了初步整治,学生作业负担和家庭培训负担开始减轻,素质教育迎来了政策红利期。

但是,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增加,综合素质教育和课后服务的师资力量还不适应需求;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改头换面,以文化传播、家政服务、游学、研学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并以广告宣传贩卖教育焦虑;部分家长一方面期盼减负,一方面担心成绩,想方设法给孩子“加压”,寻找住家教师的家庭越来越多。因此,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必须打好组合拳:政府和教育部门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学校、家庭、社会凝心聚力,携手同行。

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政府应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坚持把教育事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重点是加大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改变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体系和人才选拔方式,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坚持县(区)域范围内教师轮岗、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不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和奖惩。继续完善“双减”配套政策,规范各种校外培训机构和教辅市场,加强对“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变相违规校外培训行为的查处,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升级,增加素质教育类课程供给,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加强教育质量监管,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督导机制,把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学业负担纳入评价体系,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考核,并接受社会监督,从而引导、激励学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深化学校课程和教学改革。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在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拓展类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了解社会、参与实践,学会动手动脑、做人做事,降低甚至消除对校外培训的依赖。培养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队伍,以真诚爱心、育人智慧和模范行为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意愿和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努力使每个孩子都得到适合的教育和自由的发展,切实减少所谓的“补差培优”需求。充分挖掘和利用好优质教育资源,以数字赋能在线教育,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程设计和流程,为学生减负,让学生增能,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引导家庭理解和支持素质教育。应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观念,打破功利主义成才观的桎梏,减少非理性教育需求,致力于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配合学校发展素质教育,支持学校减负措施,安排好学生的课余生活,不能盲目崇拜分数、名校和学历,揠苗助长,搞“校内减负、家庭增负”。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家校协同减负机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建立“家、校、社共育”的生态场,实现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只有家校同心协力、积极配合,才能真正将中小学生减负和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加快建立与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评价、使用人才应重素质、重实际能力,任人唯贤、任人唯能,改变单纯追求学历、追求文凭的倾向,营造“身份无高低、职业无贵贱”的社会风气。媒体除了大力宣传“双减”政策、凝聚减负共识,还应监督和推动政府与学校发展素质教育,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理性的人才观、教育观,为落实“双减”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作者为江苏省政协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