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在南京启动。响应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组织编撰《江苏地方文化史》的工作要求,镇江2017年起组织在镇专家学者,开创性地把镇江文化历史做了系统梳理,编撰出版《江苏地方文化史·镇江卷》。书中集纳大量史籍研究资料,为读者深入了解镇江、了解江苏历史文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科学揭示地域文化发展脉络
镇江文化历史久远,时间跨度大,早期史料存世少,需要充分挖掘、梳理、筛选、鉴别。本卷编撰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地方文化负责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镇江地方文化发展规律与内在变化原因,力求真实还原地方文化历史原貌。在组织高校和地方学者成立写作专班的同时,还设立专题研究队伍,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确保地方文化史的质量。
本卷分上下两编。上编一至七章以通史体例编写,从远古开篇,将镇江文化史的发展轨迹分为远古人类足迹、文化成型、文化发展(先秦)、文化勃兴(六朝)、文化繁荣(隋至元)、文化转型(明至清中期)、文化激荡(晚清至中华民国)七个阶段,忠实记载了镇江地域文化的诞生发展轨迹。下编八至十七章以专史体例编撰,对镇江文化发展史上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发展规律作了细微叙述、介绍和研究,重点突出了镇江地域文化的宏富遗珍。上编和下编相结合,脉络结构清晰,形成了一个统一和谐整体,展现出了一幅镇江文化发展的立体画卷。
全景展示地域文化鲜明特色
镇江文化诞育于远古时期中华文明发端阶段。从40万年至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句容境内茅山山脉放牛山就有古人类活动,是江苏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古人类活动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江苏南部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空白。
镇江文化历史久远、赓续不断,江河交汇、多元融合,山水情结、六朝风范、雄秀兼具,具有崇文重教、礼逊尚义、勇往直前、保国为民的鲜明个性特征。镇江文化底蕴之深厚,遗存之宏富,地位之重要,在全国城市中不多见。镇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六朝文化的发源地。鸦片战争后,因兵连祸结而遭到巨大破坏,镇江被动开放,成为长江流域率先开埠的通商口岸,中西文化激荡交融,促使镇江文化绽放,开篇近代。可以说,镇江地域文化为江苏文化史、中国文化发展史作出了杰出贡献。
忠实还原地域文化历史风貌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卷编撰综合运用辩证唯物的史学方法论、实证主义史学方法论,以镇江地域文化发展脉络为主线,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还原地域文化历史原貌。例如,关于“西周以后,吴国都城逐步南迁”的这段历史曾一直缺乏考古史料佐证。正是2007年-2008年镇江吴文化考古发掘又一重大突破——丹阳珥陵葛城遗址的发现,才为吴文化逐步南移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证明。葛城遗址是迄今为止江南发现的商周时期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较好、内涵最为丰富的城址,其使用年代贯穿吴国历史的整个过程,对吴文化的研究,特别对于吴国早期政治中心的探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遗址证明,无论是从吴都城逐步南迁的角度看,还是从葛城四面城门的建制以及城内试掘的一座大型房址来看,该处都曾是吴国贵族用以政治和宗教活动的礼仪性建筑。
立体彰显地域文化爱国主题
本卷突出爱国主义主题,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示镇江优秀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同时,对在镇江发展史上誓死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给予高度的评价,是重要的爱国主义的乡土教材。书中专设“建炎南渡与反映抗金斗争的文学”一节,以较多的笔墨描述了奋战在镇江抗金前线的爱国将领的英勇事迹,以及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辛弃疾、陈亮等人留下的与镇江有关的爱国诗词。下编第十二章“军事文化”重点叙述了近代镇江发生的中国抗击英军入侵、震惊世界的两次标志性事件——“镇江阻击战”和“炮打紫石英号”。第一次鸦片战争,在英军进攻镇江城时,守城军民不畏强敌,以少敌多,殊死抵抗,打响了抗击英军侵华以来最为壮烈的阻击战。“炮打紫石英号”事件则发生在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不畏强敌,在今镇江下辖扬中市雷公岛将闯入我军防区、炮击我军阵地的“紫石英”号击成重伤,标志着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实行了百年的“炮舰政策”彻底破产,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上又书写了光辉一页。
大力弘扬地域文化核心价值
镇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地方文化,延续优秀文化基因,增强鲜明地域特色,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扩大江苏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镇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先后开展了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活动,邀请专家学者面向青少年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逐渐成为市民自觉的行动。这一探索对“强富美高”新镇江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也为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贡献了镇江“软实力”。
(作者为镇江市二级巡视员、江苏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