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核心任务。为此,高校应增强问题意识,找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
让爱国情怀成为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广大高校青年学生们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是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高校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应紧密结合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大国担当,涌现出来的一系列生动感人案例,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了解当代中国、看清外部世界,激发学生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爱国主义情怀,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报国行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把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自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让课堂探索成为新课题。教师既是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塑造者。要讲好中国故事,深挖意识形态教育资源,提升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发挥榜样模范引领作用。要阐释好中国精神,重塑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鲜活案例,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感染力。全面掌握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征,掌握他们在心理、情绪、思想和价值追求方面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进一步树立意识形态教育新发展理念,优化改革意识形态新教育脚本。
让云端教育成为新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坚持有效借鉴云端深度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新理念,充分发挥微校园、微主页、微信、抖音和官方微博平台作用,让学生及时获取并关注错综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并通过国内外形势的比较,体悟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让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变得更加便捷有效。
让线上线下相结合成为新常态。高校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与地方政府协同合作,联合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等线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三维立体、动漫、短视频等手段,开辟虚拟纪念馆、网上纪实展馆等,打造成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鲜活教材,丰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同时,依托现代传播体系,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起来,加速融合线上线下宣传教育,真正实现虚实结合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使得线上红色实践活动充实,线下实践身临其境,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生动性、吸引力。
意识形态教育永远没有下课铃。面对单边主义加强、保护主义抬头、大国博弈加剧、发展与安全问题突出的复杂国际形势,全球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等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也是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在新时代大学生心中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厚植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高楼大厦”与“精神长城”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在当代中国青年学生中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高教研究室;本文是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及风险防范对策研究〈19MLB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