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红色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二者在价值内核、美学表征与教育功能上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与融合潜力。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往往存在内容抽象化、形式单一化的问题,美育也容易陷入技艺化、表层化的困境。如何通过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实现思政教育的审美融合与美育的价值升华,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本文基于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红色陵青走访宣讲团”的四年实践,从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两个维度,系统阐述“红色+非遗”双线融合模式的运作逻辑与实现机制。
“红色+非遗”双线融合的理论逻辑与机制建构
“红色+非遗”双线融合不仅是一种实践策略,更是一种具有深刻理论内涵的育人机制,其理论根基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及审美教育理论,强调通过资源整合与意义重构,实现价值传递与情感体验的有机统一。
价值共契:红色文化与非遗传承的精神耦合。红色文化蕴含的政治认同、革命精神与集体主义价值,与非遗所代表的民族记忆、工匠精神与审美追求,在爱国、奉献、坚守、创新等维度存在高度契合,这种共契为二者的教育融合提供了内在可能。
形式互嵌:审美表达与意义传递的双向赋能。非遗技艺(如剪纸、面塑、木偶戏等)以其具象化、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为红色叙事提供了情感载体与传播媒介;而红色文化则为非遗注入时代内涵与价值导向,使其超越传统技艺层面,升华为凝聚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的精神实践。
机制融合:“认知—情感—行为”一体的育人模型。双线融合通过资源整合、主体参与、场域拓展等路径,构建出一个贯穿认知建构、情感体验与行为转化的完整教育链。学生从聆听者、体验者转变为创作者、传播者,实现知识内化、价值认同与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
“红色陵青”双线融合育人模式的实践框架
基于上述理论逻辑,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红色陵青走访宣讲团”构建了系统化的“红色+非遗”双线融合实践框架,涵盖理念引导、内容挖掘、形式创新与场域拓展等多重维度。以“红色为魂、非遗为体、融合为径、育人为本”为核心指导思想,强调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以非遗记忆涵养底蕴,通过双线融合实现思政教育的情感化、地域化与审美化提升。团队致力于挖掘本土红色与非遗资源的内在关联,如红色人物中的非遗传承故事、非遗技艺中的革命主题表达等,构建“红色+非遗”双主题资源库,实现精神内涵的互释与升华。团队注意挖掘“红色”与“非遗”的内在关联——许多榜样人物自身就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或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团队顺势而为,将非遗系统纳入叙事体系,访谈非遗大师,学习工匠精神,最终构建起一个融人物事迹、红色精神、非遗项目、工匠故事于一体的“红色+非遗”双主题资源库,为后续的创作转化奠定了深厚的内容基础。
依托线下剧集、舞蹈、非遗体验工作坊等艺术化手段,以及线上微课、短视频、直播等数字化传播,实现教育内容的“软性传播”与“沉浸体验”,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团队深刻把握“红色血脉提供思想底蕴和精神指引,非遗传承赋予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这一关键,在线下将红色故事改编成剧目、舞蹈,巧妙融入扬州剪纸(刻画英雄形象)、面塑(塑造英雄人物)、木偶戏(演绎红色经典)等非遗元素,宣讲互动引入漆扇、刺绣等非遗体验环节,增强活动的参与感和趣味性;在线上建设专门的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公众号、抖音等),将访谈视频、工艺过程制作成系列微课、短视频,实现内容的数字化保存和网络化扩散。“线上+线下”融合传播,使严肃的思政教育和精深的文化传承变得生动鲜活、触手可及。
通过“校园—社会”双向联动,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共同体。团队一方面“走出去”,主动将精心准备的宣讲、表演送入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乡镇,在更广阔的社会课堂中服务社会、锻炼自我、传播文化。另一方面“引进来”,邀请访谈过的红色人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大学校园,举办故事分享会、艺术展演活动,让全校师生都能近距离感受榜样力量和传统技艺之美。
双线融合模式的成效与理论启示
“红色陵青”实践在竞赛成绩、媒体传播、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更在理论层面为高校思政美育融合提供了重要启示:要跳出单一文本依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实现红色精神与非遗项目的意义连通与价值叠加。通过“寻访—创作—传播”全流程参与,推动学生从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传播者,实现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回归。综合运用艺术化、数字化手段,实现严肃内容的审美转译与情感动员,契合青年的接受习惯。构建开放、互动的教育生态,通过校地资源整合与社会服务反馈,延伸育人半径,深化实践成效。
“红色+非遗”双线融合模式不仅是一项实践创新,更是一种理论尝试。它通过红色文化与非遗遗产的创造性结合,拓展了思政教育的美学维度,增强了育人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为新时代高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地域风格和育人深度的思政美育体系提供了可行路径与理论参考。未来,可在机制化建设、评价体系构建、数字化赋能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探索。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本文为江苏省学校美育科研规划课题内容,项目名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传承路径研究——以扬州非遗进校园为例,课题编号:2024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