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地域文化,赋能城市文明建设
2025-11-04 10:5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许 玲

城市文明,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内核。在全球化与现代化交织的当下,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城市独特的文化基因,为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底蕴与持久的动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涵盖漕运文化、淮扬菜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多个领域,如何将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文明建设的鲜活动能,是淮安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必须答好的一道时代考题。

当前,淮安城市文明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绿化覆盖率稳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持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对标人文经济学视角下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其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一是淮剧、淮安剪纸等非遗传承面临的断层风险亟待解决;二是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交相融合有待加强;三是地方文化产业的创新创造能力与活力仍需提升。建议从保护传承、融合创新、教育传播三个维度予以深化探索。

在保护传承层面,可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加强对淮安府署、河下古镇等物质遗产的修缮,同时为淮剧、淮安剪纸等非遗项目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鼓励通过“师徒制”“进校园”等方式不断壮大非遗传承队伍,培养青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可借助数字化技术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通过VR、AR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开设“线上博物馆”,让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传播得更广更远。

在融合创新层面,聚力推动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在城市规划中,可通过串联大运河淮安段沿线的历史文化遗迹,打造独具淮安特色的漕运文化景观带;在建筑设计中,可适当融入淮安剪纸纹样等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创新融合;在公共文化空间增设吴承恩、周恩来等名人雕塑,举办淮剧展演、地方民俗节庆等活动,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同时,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如开发《西游记》主题文创产品、淮扬菜体验工坊等,切实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为城市文明建设提供可持续的人文经济支撑。

在教育传播层面,构建覆盖全域的文化浸润体系。中小学可开设淮安特色文化校本课程,高校设立淮安非遗研究中心,形成“从娃娃抓起”的教育链条;媒体平台可打造“淮安文化讲堂”“淮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访谈”等栏目,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播淮安剪纸技艺、淮剧唱段;通过举办运河文化节、淮扬菜美食节等品牌活动,增强市民对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淮安文化”成为凝聚城市文明建设合力的精神滋养,塑造出既蕴含历史深厚底蕴又焕发时代勃勃生机的城市文明新风尚。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淮安市社科研究城市文明和文明乡风立项课题“以淮安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城市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2025WM02〉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