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构建系统化健康促进体系
2025-11-04 10:5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张 萌

“十五五”时期是江苏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要阶段。面对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布局,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视、肥胖、心理健康等问题交织叠加,亟须以体育育人理念为引领,通过体教融合和数字赋能,构建系统化的健康促进体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江苏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体教融合协同机制。制定省级“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专项行动方案,建立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政策、经费、项目一体化运行。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落实—社会参与”协同格局,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体系。强化体育育人考核,推动“健康指标”纳入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建设示范项目,打造体育育人标杆。依托各地优质学校与社区资源,建设“青少年健康校园”“体教卫融合示范区”。围绕校园足球、冰雪运动、民族传统体育等重点领域,开发“体育+健康教育”复合课程,培育一批“运动育人”典型案例。推广智能运动监测、体质数据云管理等数字化手段,推动精准化健康干预与个性化锻炼方案应用。

推进校内外协同,拓展体育锻炼新空间。校内全面落实“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创新“课间微运动—体育课—课后延时”一体化模式;校外推动“家庭体育作业”“社区运动日”等活动,强化家庭监督与社区服务。探索“数字运动平台”,通过AI动作识别与数据反馈机制,实现课内外体育训练衔接。

推动区域协同,构建多层次竞赛体系。建立“校—区—市—省”四级青少年体育竞赛网络,形成分层选拔与激励机制。支持地方根据资源禀赋打造特色赛事,如南方地区发展水上运动、北方地区拓展冰雪项目,形成区域体育品牌,促进校园体育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

加强师资建设,夯实体育发展基础。通过师范院校定向培养、职后培训与社会引入相结合,提升体育教师和健康教育教师数量与质量。鼓励高校设立“体育教育与健康管理”复合专业,培养跨学科体育人才。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将体育教学质量与绩效考核挂钩。

健全保障体系,提升政策落地效能。完善体育经费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以共建、捐助等方式参与校园体育建设。建立项目评估、过程监督与改进反馈制度,将学生健康指标、课程实施效果纳入年度考核。强化宣传引导,提升公众健康意识,营造全社会重视体育、参与体育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苏州城市学院基础教学部教师、苏州城市学院文正智库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