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2025-04-29 09:3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范 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将应急管理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战略框架进行系统谋划和整体设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

新质生产力是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不断创造新价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创新,创新体现在管理理念、体系、队伍建设等多个维度。在发展、推动、应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

构建“大安全、大应急”体系以适应应急管理新理念

针对矿山、危险化学品、消防、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建立风险监测“一张网”,更加重视数据驱动的决策过程,建立完善各类支撑信息数据库。新质生产力的引入要求在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措施时,依赖实时数据分析,提高应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现全灾种统筹应对、全过程统一管理、全天候积极防范、全力量有效协调。加快建设一批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和中心,统筹推进应急管理领域的综合改革试点,开展面向公众的安全应急教育和科普活动,强化安全应急理念的普及,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应急能力建设的良好氛围。

理顺体制机制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聚焦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因地制宜设立镇(街)应急办、村(社)应急站等,不断探索和创新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新质生产力推动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推动构建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加强跨辖区、跨行业的协同合作,建立“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运行机制等,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急指挥的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提升新质应急能力。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端技术的应用,实现遥感卫星、无人机标绘、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提升监测预警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分区分类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推进智慧应急建设以满足应急管理新需求

新质生产力带来的通信技术革新,推动AI、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北斗、5G等技术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业务和场景中的创新应用,保障救援指挥的连续性、快速性、高效性和稳定性。开发和装配高精度应急救援装备、先进的应急救援器材与设备,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与救灾效能,为灾害应对提供坚实保障。应用智能化应急装备和技术(包括应急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和智能化救援装备,如消防机器人等新兴科技发展的应用),实现对灾害更加全面和实时的监测,确保应急救援更加迅速。比如,无人机迅速到达短期内人力难以到达的灾区进行现场评估,消防机器人替代消防员进入危险复杂的灾害事故现场,进行灭火和抢险救援,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对异常行为进行风险识别、预警和评估,从而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时效性,有助于管理人员快速作出应急响应,并辅助指挥人员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强化技能培训以提升应急人才队伍综合水平

地方政府要组建综合性应急队伍,整合网格员、检查员、灾害信息员、巡防队、志愿者队伍等资源,开展专业性培训,并借助VR、AR等技术开展实景模拟演练,适时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演练、消防演练、防汛演练等,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针对演练中的不足进行总结评估并切实改进完善,加强各部门联动协同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高等院校要健全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具备素质高、科技创新力强、专业技术精的高水平应急管理人才。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应急管理人员对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能力,培养出更多兼具应急管理能力和专业救援技能的人才,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专业水平。

优化物资保障以健全应急管理动态调节机制

建立全国统一的紧急状态应急采购制度,加强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物资储备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点,确保应急资源“备得足、调得到、用得好”。

当前,乡镇应急物资供应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物资储备不足且品类受限,可采取“共建合用”模式,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管理工具,构建应急物资实时动态监控和优化配置机制。强化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在救援现场的应用场景(如紧急物资投送、被困人员搜救等),推动应急物资智能化发展,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研发推广轻质高强度材料、智能感应材料等新型材料技术,应用于应急救援人员防护装备、矿山安全避险设备、危险化学品防护装置及特殊作业保护产品等各类防护产品中,增强装备的耐用性与环境适应性,全方位保障救援人员与装备安全。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安全保卫处;本文系2024年常州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一般项目〈24DJSZ12〉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