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创新“势能”持续向经济“动能”转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环。
科技创新是连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把科学概念、设想等变成现实的过程。产业创新是为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是将应用技术转化为现实产品的过程。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本质上是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再到小试、中试、工程化和产业化的全链条,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科技创新只有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才能更好体现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产业创新只有发挥好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才能更高效地应用和迭代科技成果。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更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融合步伐,既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又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充分发挥产业端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
深度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重点是解决好“两低一缺”问题。“两低”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资金比例偏低、研发投入中的政府资金比例偏低。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比6.91%。2023年,应用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为11.0%。我国研发投入中的政府资金占比自2011年以来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在这些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水平尚有差距。“一缺”即高水平、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型大学数量尚有不足。研究型大学是开展有组织基础研究的重要主体,能够吸引、集聚、培养大量顶尖人才和科学家,不断产生前沿理论和领先技术。进一步优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和布局,通过组织建设和机制创新促进基础研究进步和重大科技攻关,也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一个重点发力方向。
深度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重点是优化制度环境。企业是研发投入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才能实现“双向奔赴”。《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企业经费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重为77.7%,比2022年提高0.1个百分点,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企业经费投入占比依然较低,远低于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深化要素和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才能更加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与活力。
深度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是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从源头看,当前“重研究、轻市场”“重论文、轻应用”现象普遍存在,部分科研经费仅在科研系统里打转,科研成果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有待加强。从渠道看,我国从应用技术向产品转化的能力较强,但从基础研究向应用技术转化的能力较弱,从科学到技术、再从技术到产品的完整创新链条传导不畅。从需求侧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仍未完全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尚缺乏价值基础。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下功夫,消除创新链条中存在的堵点卡点。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改变以往科技与产业部门分割的状态,促进“在科技成果上长产业、在产业发展中谋创新”的良性互动。一是突出市场需求导向,倒逼上游研发创新。强化企业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重大战略项目的咨询作用,汇集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引导上游基础研究活动。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可考虑将承担企业研发任务并取得市场效益作为科研评价的重要指标。二是培育优质企业,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力度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形成多元创新主体互促成长的良好局面。提升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实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大对企业牵头承担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水平,鼓励“链主”企业共享创新资源,搭建创新要素集聚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三是建立企业需求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团队及平台建立研发中心。在研发过程中吸引更多耐心资本,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载体和平台,既以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为目标,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又通过市场化渠道整合产业链资源,孵化培育创新型企业。四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服务基础设施,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向中小企业开放,提供技术咨询、检验检测等专业化服务。增强中试熟化与概念验证能力,建设通用性或行业性中试平台。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技术交易平台。五是健全人才培养体系。适应多样化人才需求,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充分肯定科研人员在创新活动中的贡献,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