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2023-09-26 10:2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郑荣文 蔡爱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近年来,盐城抓住发展机遇,着力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全力排除推进共同富裕的障碍,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全国革命老区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蛋糕”不够大是当前影响盐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最大挑战,盐城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最重要抓手,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一是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做大做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扎实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二是毫不动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强化民营经济对盐城发展的支撑作用。三是深挖优势推进农业做优做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业产业发展层次,做大做强“盐之有味”农产品区域共用品牌。四是集成创新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聚焦营商环境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审批制度、监管制度、政务服务制度等创新突破,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筑牢共同富裕制度保障。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一是构建共富型高质量就业体系。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积极拓岗扩容,稳定就业基本盘。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兜底帮扶力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鼓励支持创业就业,推动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二是实施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行动。鼓励企业通过提质增效拓展从业人员收入增长空间,完善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三是创新完善再分配制度。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减轻中等收入群体负担。加大对县区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增强财政对推进共同富裕的中长期保障能力。四是高标准打造“慈善盐城”。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慈善褒奖制度,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向上向善、关爱社会,积极参与生态治理、民生建设、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等,筑牢共同富裕公平根基。把推进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均等作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主要抓手,加快补齐公共服务均等化短板。一是深入实施优学盐城行动。全力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合理制定学校布局规划,大力推进学校联盟、合作教研。强化普通高中内涵建设,促进区域内普通高中协调发展。健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加强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不断提高驻盐高校服务盐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二是加快推进健康盐城建设。加快“智慧医疗”建设,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多形式的智能化系统,让更多的人享受便捷、智能、温暖的卫生健康服务。健全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有序推进三甲医院从市区向县区延伸,推动镇村医疗服务能力提档升级。三是打造幸福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推动优质服务资源向农村社区延伸,形成城乡“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着重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健全社会化运营机制,不断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水平。完善养老机构星级评定标准,促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

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厚植共同富裕精神内核。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切实提高全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筑牢共同富裕的精神内核。一是高水平推进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大力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盐城品牌”。建立健全人文素养评估体系,开展常态化人文素养评估活动,探索实行文明素养积分制,促进公众人文素养提升。二是高品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打造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全市文化阵地提档升级。突出乡村文化服务供给,优化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等配置,打造农民群众“精神粮仓”。三是高质量推进文化产业共享发展。系统谋划全市文化产业园区、特色文化街区打造,搭建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及技术平台。纵深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擦亮世界自然遗产金字招牌,深度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民宿经济全产业链。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增强共同富裕驱动力量。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共同富裕框架,以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共同富裕绿色样本。一是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依托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大丰麋鹿保护区等自然生态资源禀赋,创新“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体育”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二是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将各类生态产品纳入品牌范围,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提升生态产品溢价。三是推动生态产品权益交易。加快“黄海湿地银行”建设,建立生态资源大数据库,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探索湿地碳汇权益交易试点。四是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发行企业生态债券和社会捐助等方式,拓宽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渠道。设立符合实际需要的生态公益岗位,对生态产品提供地居民实施生态补偿。五是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高标准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等金融产品及服务,加大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合理降低融资成本。

(作者分别为盐城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盐城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副主任、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为盐城市委决策咨询重点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盐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