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主动适应人口变化 科学配置教育资源
2024-09-03 09:5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殷玲玲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改革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深刻阐明了“人口规模巨大”将是我国现代化征程中的基本国情。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大计”,同时也是我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保障和动力源泉。近年来,由于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我国的人口数量与结构产生了一定变化,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高龄少子化”和人口负增长现象已经出现,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将产生长期而显著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我们主动适应人口变化,及时做好预判,科学做好教育资源配置。

理性认识当前人口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与2010年相比,我国0—14岁人口上升1.35%、15—59岁人口下降6.79%、60岁及以上人口上升5.44%,客观呈现出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减少等人口的结构性变化。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江苏人口少子化、老龄化程度更深,2022年,江苏0—14岁人口占比为14.15%,加之人口流动的加速,导致区域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也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问题。首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教育发展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我们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国家和省市县域层面开展调查研究,提前谋篇布局精准做好教育资源配置的规划。其次,从教育资源配置的内容来看,无论是物质资源的配置还是人力资源的调配都需要因地制宜、提前规划。事实上,国家层面和省市县域的发展规划和教育规划都需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根据区域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再次,当前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长期过程,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也将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据专家预测,我国0—17岁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将在2035年较2020年下降1亿人左右,若不提前做好教育资源的动态调整,势必会出现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继而引发物质资源浪费和人力资源失衡等系列问题。

科学精准布点彰显教育资源的人民性。人口资源转型时期,教育资源配置需要兼顾近期和远期,做到既保障近期学龄人口增长需求,又不造成长远教育资源的过度浪费。从布点来看,就是要根据城乡人口的流动,渐进式合理调整城乡教育资源的布点。七普数据显示,人口仍然呈现出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的特征,人口持续流出地区的教育资源缺乏规模经济性的问题已经逐步显现。人口流入地区短期教育资源压力较大,但如果迅速扩大必然导致长期过剩。因此,在人口流出地区,应重点解决教育资源缺乏规模经济性问题,通过增加支持性手段,推动集中教育资源供给,积极探索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融合。在人口流入地区,在有序扩大供给的同时,要探索通过购买服务+质量管控等方式多维度提供教育资源供给。此外,在新布点教育资源时,要针对远期转型预留弹性政策空间,以免造成长期资源浪费。

动态调整师资结构体现教育资源的普惠性。师资数量与结构的调整,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的重要一环,只有全面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体系,才能有效适应人口结构调整对教育资源布局带来的结构性错配问题。从总量上看,不管是人口流出地区,还是流入地区,虽然由于不同的诱因,但总体看来教师队伍都存在较大的缺口。同时,从结构上看,师资力量的结构问题不仅存在于总量,音、体、美专业教师缺口也比较大。一方面,要立足重大国家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聚焦补齐欠发达地区、农村师资供给缺口,同时完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强化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实现量质并举,特别是要针对性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力量向薄弱地区倾斜。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音、体、美、劳、技术、学前、托育、特教等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多维度完善师资力量供给。

着力优化教育结构凸显教育资源的均衡性。从江苏来看,人口结构呈现“两头承压、中间老化”特点,14岁及以下人口大幅减少,60岁及以上人口快速增长,15—64岁人口的平均年龄不断上升。类似江苏这样的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和人口发展趋势调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教育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具备了初步条件,特别是为适度优化教育资源结构,探索新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能。如从班级规模来看,全国小学的班额平均为38人,初中平均班额为45人,而发达国家只有20—25人。随着入学学生的逐步减少,提高师生比,缩小班级规模拥有了一定可行性。在职业教育和老年教育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备更广阔应用空间,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观念将持续发扬,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可以实现有效衔接。高等教育方面,则需要更加聚焦所处地区产业体系发展的人才需求和人口变化趋势,全面进入普及化阶段,加快实现从“大而全”向“世界一流”转变。

(作者单位:泰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省民办教育研究中心〈扬州大学〉;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农村本土人才回流与发展路径研究”〈编号:21SHD002〉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