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彰显“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民生导向
2020-10-21 16:33: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吴 江 章燕璐

治国之道,民生为本。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落地的关键阶段。谋划“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过去的五年,江苏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深化,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都得到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十四五”规划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五年规划。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江苏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江苏“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必须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为民的理念,充分凸显规划编制必须惠及民生的根本要义。

坚持规划为民,知民意是前提。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必须广开言路,听取多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明辨是非,绝对不能犯偏听偏信、是非不明的错误。编制“十四五”规划,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破解民生短板,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我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坚持“开门编规划”,起草组成员分三组奔赴13个设区市,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有针对性的走访调研,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和我省中心工作,用心用情与群众交谈、倾听群众呼声、查找民生所需、汲取基层智慧,不断提高规划编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主人翁的姿态建言献策“十四五”,民意访谈、问卷征询、网上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集民意、聚民智,为规划编制贡献“金点子”,寻求“最大公约数”,共绘最大“同心圆”,营造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建言氛围,使规划编制真正成为统一思想、凝聚智慧、形成共识、推动发展的行动。

坚持规划为民,解民忧是基础。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如何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深刻变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都需要认真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当前,我省正处于从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在收入、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都还有诸多诉求,如何提高收入水平、如何优化就业结构、如何提供更优质更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都是编制“十四五”规划时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未来五年,“发展为了人民”依然是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目标,人民群众需求和诉求更加多样,补齐发展短板既是供需匹配的过程,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过程,重点是补齐民生短板、治理短板,围绕人的需求提供公共产品。规划编制始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握发展趋势,做好长远规划,科学有序推进,以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共建共享人民期盼的美好生活。要始终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多渠道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水平,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拿出新举措、新谋划,为将来打好基础、争取主动,力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

坚持规划为民,暖民心是根本。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年规划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梦想和福祉,让每个个体的声音被听见、被珍视,在规划中找到发展的目标、前进的动力和参与的热情,这是“中国式民主”最朴素的表达,也是制度自信的最根本依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的行动指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才能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问题矛盾增多的情况下,尤其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扎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我省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始终聚焦增进民生福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做为一项没有终点的长期工作,从细处入手,把落实抓牢,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民生所需,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好钢用在刀刃上,好事做到群众心坎里,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让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坚持规划为民,聚民心是关键。民心所向,胜之所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期以来,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和风险挑战面前,广大人民群众总是同心同德、齐心协力、顽强奋战,作出了重大贡献。大时代的宏大叙事背后,是无数个体的努力和奋斗。如果说,经济领域的规划决策离不开专业性与技术性,须由专家和行家提供指导建议,那么,社会民生领域则更需接地气,因为人民群众是直接体验者和利益关涉者,他们最有发言权。有了对民之所需、民之所向的深入了解和透彻分析,才能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着手、最不满意的地方发力,从而真正满足群众需求,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彰显政府部门的民生导向和为民情怀。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问计于民,让顶层设计与百姓需求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有效沟通中兼顾各方利益,让更多人参与“十四五”规划编制、了解未来发展方向,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伟力。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把广大基层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为规划编制贡献好想法与金点子,将公众的期盼与向往融入“十四五”发展的每一步,让“十四五”规划成为科学可行、催人奋进的纲领。这就要求我们深怀爱民之心,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刻在心中,把民心汇聚成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洪荒之力,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十四五”规划,既是一份引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书”,也是一张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路线图”。“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江苏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我们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拿出创造性的工作举措,奋斗新江苏,建功新时代,推动江苏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