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
2025-06-25 10:40: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程俊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强调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在挑大梁上要把握好“四个着力点”。近期召开的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坚持多极支撑、集成联动,建设“两城两区两港两中心”创新枢纽,服务全省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验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产业竞争优势,完善融合创新生态,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

未来产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影响区域增长和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南京亟须因地制宜、抢位谋划,奋力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深化规律性认识,推动扬长补短,激活发展活力和动力。

南京未来产业发展在全国形成一定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前沿技术策源能力及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对于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至关重要。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具有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的禀赋优势,全市“双一流”建设高校达13所、居全国第三,全国重点实验室达34家、占江苏77%,高技能人才总量达55.14万人。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南京位列全国第五,尤其在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等方面表现突出,是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城市。

近年来,南京聚焦科教资源整合、产业生态构建、关键技术突破、场景应用示范、空间布局协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提出2030年产业规模超1.5万亿元,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15%左右的发展目标,相继出台《南京市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六大专项行动计划》《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南京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政策文件,优先布局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六大未来产业新赛道。针对不同产业方向提出重点任务,如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侧重落地应用与AI+数字经济领域的全渗透,第三代半导体强调上游关键材料突破,基因与细胞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强化新型基础设施超前布局,元宇宙以产业元宇宙、元宇宙产业双向发力壮大产业规模,储能与氢能推动全产业链协同,等等。

目前,南京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已取得积极成效,在全国形成一定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先发布局方面,2024年,南京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通用智能、虚拟现实、低空经济和未来网络6个领域获批江苏首批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位居首位;技术突破方面,紫金山实验室牵头国家6G总体技术研究,在光子太赫兹通信技术等方面关键指标实现多项“世界第一”;公共服务方面,以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建设基因与细胞实验室,拥有八大类300余项专业服务资质;基础设施方面,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作为全国唯一信息通信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工业互联网时延降至微秒级,覆盖全国173个城市节点,并具备业务接入能力;产业规模方面,雨花台区作为元宇宙产业主要集聚地,已培育发展相关企业100多家,产业规模约260亿元。

未来产业布局需综合考量各类因素条件

从生命周期角度来看,未来产业培育通常需要经历基础研究、工程化、商业化、产业化四个阶段,必须穿越魔鬼之川、死亡之谷和达尔文死海,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未来产业演化离不开技术、市场、政策的共同驱动,但具体到每个阶段,需要的能力及外部支撑也并不相同。例如,工程化更容易在具有一定前沿技术策源能力的地方发生,商业化需要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产业化强调成熟的产业配套能力。因此,区域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在综合考量本地经济、生态、创新、投资、人才、环境等因素条件下,既可以选择全环节、全链条的发展思路,也可以采取突出重点、差异化竞争的聚焦部分环节或配套参与的发展策略。

从实践来看,兄弟城市在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重点方向、总体思路上各有特色。上海率先出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明确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方向,设立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三大先导区,突出制度型开放和场景驱动,构建“技术—载体—制度”三位一体的未来产业培育框架。杭州依托数字经济优势,以平台生态和数字赋能为抓手,优先推动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等快速成长,布局建设未来科技城、钱塘新区“柔谷”和萧山量子示范区。合肥加强科技设施牵引和产业链攻坚,积极推进量子科技、商业航天、通用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生物制造五大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

即便是相同领域,各地的发展路径和重点亦有所差别。以人形机器人为例,上海整机设计研发能力强劲,突出品牌打造和终端带动,培育提升涵盖通用机器人工程化实践全过程的一体化服务能力,聚焦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通用机器人关键领域攻关,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的标准研制及落地推广;杭州促进整零协同发展,搭建“公版”通用整机平台,同时提升执行控制部件、新型传感器、电子皮肤、先进材料等关键部件供给水平;合肥加强要素支撑和产业政策激励,推动场景创新,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整合城市公共算力资源,提升机器人高性能计算与数据处理能力。

以开放为导向,加快未来产业发展

当前,未来产业核心技术仍处于探索期,很多领域技术路径尚未收敛,主导设计也仍未出现,应加快布局竞争,以开放促创新、促转化,通过相关制度设计协同推动技术突破、需求牵引和要素支撑,尽可能缩短技术转化和产品迭代周期,降低未来产业培育的不确定性。

以开放为导向,推动技术创新。未来产业发展依赖于颠覆性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加强开放创新主要有三个着力点:一是推动过程衔接。未来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主体存在一定差异,如基础研究的主体大多是科学家,而商业化、产业化的主体更多是企业家。二是推动跨界融合。数字时代技术创新出现跨界融合趋势,如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产生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新领域。三是推动联合攻关。解决关键领域的复杂问题往往需要多主体协同攻关。要深入推动跨领域、跨部门、跨地区资源对接,鼓励实验室、高校、院所、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优化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推进“双高协同”创新发展。

以开放为导向,激发市场需求。纵观全球人工智能、核能、新能源汽车等过去未来产业的演进过程,每一次进步无不是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利用开放激活需求的着力点主要有二。其一,推动场景开放。以场景为牵引,贯通研发与应用,是加快产业化进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模式。其二,破除区域市场分割。这将有助于打通从知识生产到价值实现的关键堵点,促进创新产品和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要完善考核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场景链长”作用,逐步开放政府部门、高校院所等公共场景资源,打造示范应用场景。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组织“三首”产品展览展示,鼓励首购首用。

以开放为导向,加强要素支撑。未来产业由于自身产业属性普遍面临要素瓶颈,如一般需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总量较为稀缺,且传统教育体系较难匹配需求;初创企业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多数企业难以获得长期资金支持等。可以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定向委培,完善高校人才培育方案,开设跨学科专业,引入项目制学习,增加企业实训,加大对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引进支持力度。发挥好江苏南京先进制造产业专项母基金和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天使基金的引领和撬动作用,加强基金管理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提高风投容错率,优化投资效能。

(作者为南京大学长江产经院特聘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