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坚持多极支撑、集成联动,建设“两城两区两港两中心”创新枢纽,服务全省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验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产业竞争优势,完善融合创新生态,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
场景链接着技术与市场,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有效通道。近年来,南京推出了大量场景项目,内容覆盖智慧城市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绿色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生活等多个领域,对促进南京产业技术创新以及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坚决扛好挑大梁的省会担当,南京需以场景高质量建设为突破点,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演进,构建复合型场景生态
经过多年发展,场景正在由单一的技术验证功能,向聚合要素、催生创新、反哺创新、需求挖掘的多功能场景演进。南京要进一步强化场景的要素聚合能力,在场景建设中嵌入融资功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场景共建,针对重大技术场景项目,设立相应的发展基金;建立场景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合作,让场景建设成为多要素汇集的“聚合场”。
强化场景数据研发及市场需求挖掘等功能,强化场景建设数字孪生理念,注重对建设中所涉及的环境、设备、用户行为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及时对场景数据进行深度研究,感知市场需求动向,为技术研发提供前瞻性需求导向。
强化场景技术创新及反哺功能,进一步加强技术验证性场景建设,为更多技术创新成果搭建中试和产业化试验田,加强对标杆性、综合性场景项目的构建,以此整合碎片化场景,提高技术的集成式研发及供给。南京还应利用对场景数据的挖掘为技术研发提供需求导向,提高技术创新的针对性,并为技术的迭代升级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撑。
完善场景制度供给,构建全链条政策体系
近些年,南京在加快推进场景供给上着力颇多,接下来要完善场景制度供给,构建全链条政策体系。
构建场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依据场景建设项目的推进情况、风险情况以及技术成熟情况等,设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如根据场景数据风险度,将其划分为高风险场景(数据高度敏感或关系国家安全)、中风险场景(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敏感,泄露后影响有限)和低风险场景(数据不敏感,泄露不会产生重大影响);根据场景技术成熟情况,将其分为试验级场景(聚焦技术研发及其试验)、试点级场景(成熟后可进行小范围试验及市场化推广)、推广级场景(成熟后可大范围市场化应用)等,并对其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
制定动态准入制度。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准入制度。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倾斜力度,将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参与率作为场景建设成效的衡量指标,鼓励龙头企业承建方开放场景项目,吸引更多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共同参与场景建设。
制定和完善容错试错制度。重点强化对技术研发和市场化推广的容错试错制度规定,放宽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等的容错试错空间。制定和实施场景建设“沙盒制度”,对一些风险等级相对较高的项目划定物理或虚拟试验区,给予企业在试验区内更大的自主权,为监管政策的调整进行“制度试错”。针对不同的企业类型制定分级容错机制,区分国有、民营、科研机构等主体的责任边界。
制定场景知识产权及利益分配制度。参照《江苏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实施方案》《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等相关制度,明确场景推广后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对多方合作场景,可以在联合协议中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依据场景承建各方在建设中的实际贡献度确定收益分配比例,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激发场景建设的参与热情。
建立跨区域场景协同建设机制,促进各地区共赢发展
跨区域场景建设有助于整合区域要素和资源,推进协同创新,共同构筑一体化的产业发展环境,更好地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目前国内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已经在进行跨区域场景建设的实践探索,对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南京要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数据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等偏远地区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建设差距。要积极推进全市数据标准化进程,消除部门、行业、地区间的数据壁垒,为跨区域场景建设奠定基础。
强化跨区域场景协同建设。鼓励各区之间加强场景的联合设计和建设,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场景建设税收、利益分配制度,提高要素在各区之间的流动及其配置效率,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更好、更大的市场空间。
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区其他城市的跨区域场景联动,共同开展场景联合建设。同时,可以联合长三角其他城市建立长三角场景创新共同基金、长三角场景互认机制等,为跨区域场景建设提供要素和制度保障。
加强场景的国际化合作。在分级分类监管的基础上,向外资企业适度开放适宜的场景项目,鼓励和吸引其参与场景建设,构建开源开放的场景建设生态,为南京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与空间。
(作者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