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从话语建构的视域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语境、机理与路径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是综合马克思主义话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和多元文明智慧话语内容,囊括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话语传播等要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具有先进性与科学性的体系架构。郑洁教授的最新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研究》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最终结项成果,具有三大特色。
研究意义重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面临多重语境,需要从捍卫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认识和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
第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迫切需要破解话语霸权,彰显话语自信。
“话语即权力”,国际层面话语权的竞争反映着国家间利益与权力的角逐。而话语体系的建构实质上是国家经济和文化实力的折射与外化,其运行关键在物质关系与经济水平之上的综合国力。因此,话语权的竞争是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当前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博弈中,“西方中心论”的霸权逻辑融入西方价值理念的国际舆论、经贸、安全话语体系,“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威胁论”等就是证明。这对我国话语体系建构形成新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形成观照世界形势的时代化话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提升世界影响力,在牢牢掌握话语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话语体系对话,推动中国话语进入国际话语体系,展示中国力量。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构建需要重视国际传播。中国走向复兴,话语不能缺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历史终结论”等不绝于耳。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枝独秀,在全球彰显其影响力和生命力,风景这边独好。从建党百年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突破西方话语垄断、成功塑造国家形象、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奋起直追,通过几十年的时间走完西方现代化几百年的历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但是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然存在着“失语”甚至是“无声”的现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需要担负历史任务,及时回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努力为世界贡献优化全球治理、增进全球信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标识性话语。
第三,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现实需要。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借助网络媒体传播,企图消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当性和解释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进一步强调从文化维度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理论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因此,在“两个结合”视野下建构既有时代解释力又彰显中国文化特色的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使命任务。
研究逻辑严密
全书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构建原则、构建路径、主要经验、时代价值六个维度对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第一章是基础理论。主要从整体性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基础理论进行阐述,包括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相关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内容构成和特征功能四个部分。
第二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进程。从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百年党史的阶段划分逻辑来看,百年党史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历史性考察,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时代主题为出发点,将这一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脉络归纳为外源与内生、调适与重塑、继承与发展、创新与完善四个阶段,梳理百余年来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的更新演变以及话语体系的发展状况。
第三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坚持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统一、坚持文本研究与现实观照相统一、坚持实证调查与解决问题相统一、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相统一,侧重从方法论角度进行分析。
第四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路径。主要从话语内容的思想性、话语表达的认可度、话语传播的影响力、话语保障的实效性四个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路径。
第五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经验。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突出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智慧等方面。
第六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当代价值。主要包括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宝库、凝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伟力、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等方面。
研究探讨深入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本书的研究特色在于能够在现有成果基础上,整合创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内容上的更新与演进,按不同的时代主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划分为以“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四大主题为核心的话语群。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四大话语群在文本内容上的现实演变状况,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百年历程划分为外源与内生、调适与重塑、继承与发展、创新与完善四个阶段,令人信服。
第二,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百年历程、新的时代变化和国家发展需要等方面因素,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路径。主要从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话语传播、话语保障四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出符合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的有效策略和具体举措,见解深刻。
第三,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内外发展形势,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时代价值,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宝库、凝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伟力、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中国道路的成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复兴意味着西方话语霸权时代的终结,为重构世界话语格局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陶林为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方学程为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以自我革命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研究”(2024SJZD113)、南京医科大学2023年党建重点课题资助项目(23NYDJ01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