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长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其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南京作为长江流域的文化中心城市,在地域文明体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长江文化气质和“长江文都”格局。尤其是南京历史上作为十朝都会,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更是将长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交融、与外来文化的广泛交流推向时代高度,同时亦使得南京文化的自身发展更具一种长江气质和澎湃格局,在长江文化发展中发挥了“文都”的中心汇聚、交往和传播功能。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重要有机组成,也是向世界贡献中华文化智慧,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重要文化力量。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彰显其时代精神价值,南京应当充分发挥“长江文都”功能,通过强化集体记忆、深化载体熔铸、活化媒体聚合、催化主体创造和濡化客体对话,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文明共同进步的现实力量。
强化集体记忆,从文化资源走向文化叙事
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资源,必须加以有效保护和积极传承,使凝结于其间的文化价值得以延续,以揭示人类生存与发展永恒主题的智慧之光照亮前行道路。虽然文化资源往往表现出地域性特征,并通过一定的文化符号呈现出来,成为地域文明体的价值指征;但文化所凝聚的智慧资源是流动的,是可以分享的,是可以引领人们进行在新的实践创造的,须通过强化集体记忆加以弘扬。南京面向新时代之问的长江文化精神建构,应从文化资源走向文化叙事,在回答“我有什么”的基础上回答“我是谁”,“真正塑造一个有灵魂、有体温的文化母体”。
长江文化叙事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驻留往事,全面梳理和挖掘长江文化历史遗存和散落的文化信息,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历史叙事的基础上,提炼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寓理于事、情理交融,并以跨学科的地域学研究深化故事的社会维度,将历史的文明向度和价值尺度恒久驻留于人们的文化记忆中。
二是更新叙事,长江文化的生命力不仅仅是记忆过往,而更为重要的是活在当下。要将长江文化的价值内核通过文化再生不断加以新的呈现,使之成为现实生活的艺术审美、情感关照和价值追求,在活化传统文化智慧资源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文化生命表达。
三是谋略大事,将长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作为时代发展的主轴,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方式,积极构建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话之窗与互通之路,彰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和谐生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深化载体熔铸,彰显长江文化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实践成果,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特征,长江文化在其长期演进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化成果及其空间形态表达一直延续至今,成为长江文化保护的重要文物遗址类资源。同时,延绵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非物质文化成果,则通过不同载体形式,存在于人的生活中间。南京作为“长江文都”的功能,不是强调其在长江文化物质形态遗存的简单集聚,而是突出非物质文化形态的载体建设,通过深化长江文化精神的载体熔铸,彰显长江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在新时代进一步传承长江文化、弘扬长江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不断积蓄精神内能。
长江文化载体建设可以立足三个空间维度加以深化。一是城市空间维度。城市是人们现代生活的文化空间,特定的建筑、道路、园林和公共艺术装置等设施空间,可以时刻唤起人们的叙事和情感记忆,也将融入其中的价值内涵润物无声地沁入心田。在做好长江文物遗址保护利用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功能区的定位和人们生活审美需要,不断拓展体现长江文化精神的有形城市空间,科学构建合理设施,成为“长江文都”建设的重要标识。
二是符号空间维度。文化的精神成果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化符号加以表达和呈现,南京应加大长江文化主题的各类文学艺术精品创作和文创产品开发,使长江文化智慧不断通过各种载体为人们所体验、理解、分享,同时也成为人们精神创造的优秀基因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元素,实现长江文化对人们精神需要的满足。
三是情境空间维度。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传承与弘扬提供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条件。南京应将数字技术有机融入到长江文化物态空间和非物态空间的建设之中,通过建构新型文化体验情境,创造性地实现长江文化历史积淀的现代转化和价值活化,让科技理性之光与文化智慧之光融汇成照耀人们时代生活的多彩阳光。
活化媒体聚合,实现长江文化数字资源聚生基础上的创新引领
数字化革命引领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交往关系,文化的生成方式和传播格局亦发生了深度变革,文化传承与创新借助媒体力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在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新时代主体实践中,须注重通过活化媒体聚合,将文化基因融入到人的数字化生存中来,实现文化的数字型转化和媒体传播再造。南京在发挥“长江文都”功能上,所追求的不应当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地域中心,而应当拓展为文化媒体聚合中心,进而实现长江文化数字资源聚生基础上的创新引领。
长江文化媒体聚合可以在三个方向上发力。一是充分发挥机构传播作用。以传统媒体机构作为基础支撑,充分整合各类场馆自媒体建设力量,同时借助类型多样的市场化文化生产和经营主体,围绕长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全面开启南京长江文化数字建构工程,形成长江文化的数字传播矩阵,凸显文化内容生产与数字化传播的集合优势。
二是善于运用社交传播平台。依托各类网络社交门户,活跃长江文化信息的大众交流,通过主动引领社交主题,不断形成长江文化的讨论热点,将长江文化活化于人们日常的文化审美与精神创造之中。
三是积极加大对外传播力度。以策划长江文化事件和推出长江文化精品为主轴,持续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文化交往对象的在地媒体形成有效传播,彰显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丰富创意、文明智慧和勃勃生机。
催化主体创造,形成大众文化生活的时尚引领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每个人对于文化的习得和运用都是主体精神能动的过程,同时赋予客体或交往对象以某种意义,进而不断建构自身的文化价值系统和行为实践方式。从主体精神传承与建构出发,弘扬长江文化的关键在于不断催生主体的精神创造力,将长江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与经济社会发展时代因子有机结合,形成文化的创新表达与价值内生。南京发挥“长江文都”功能,需要在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走在前列,不断激发主体创造活力,形成大众文化生活的时尚引领。
文化主体时代创造可以着眼于三个方面的突出成果。一是打造文化精品。文化精品是文化智慧的高度淬炼和符号象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广泛的接受性。南京文化的长江气质离不开经典作品的塑造,应当集合创作主体多元高端的优势,以开放的姿态和前瞻的眼光,结合科技手段的融汇应用,持续推出南京“长江文都”的代表之作,引领长江文化在新时代攀上高峰、走向世界。
二是丰富文创产品。文创产品是精神价值的物化或与其他价值形成关联的复合性创造,除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原创生产外,还应当鼓励大众共同参与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形成创意生活的积极态度,共享文化对人们的精神洗练和身心愉悦,让文创成为每个人生活的有机组成。
三是推出文旅新品。文化旅游是文化多元体验对人们精神影响的魅力所在。南京文旅资源十分丰厚,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突出长江文化格局的形塑,使长江文化魅力不断通过文旅新品展现出来,是“长江文都”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文旅新品的开发上要走出一条场景体验、价值体验、技术体验和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相结合的新路径,让人们在文化之旅的过程中实现心灵之旅、智慧之旅、创造之旅的实践契合与精神收获。
濡化客体对话,促进长江文化与时代同向而行、与人的成长相生相伴
文化对于个体而言是一个伴随一生的心灵对话过程。文化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就是不断地与客体开展价值和意义对话,寻求理解、认同,最终经过客体对象的差异化、个性化的选择和意志磨砺,形成文化共同体成员关系及其内在结构的优化。弘扬长江文化无论是对于共同体内部成员而言,还是面向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对象,都需要通过濡化客体对话的恒久理念及其实践,久久为功地与时代同向而行、与人的成长相生相伴。
濡化客体对话方面需要进一步形成三大着力点。一是增强文化体验。要增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对长江文化的精神价值体验。除了对城市物理空间的文化形塑外,还需要通过文化节庆、仪式、习俗等,延展文化记忆空间和情感空间,实现人与城的文化共生共育。
二是扩大文化对话。文化对话的核心在于触动人的心灵和砥砺精神追求,是在人们对于文化智慧“日用而不觉”的基础之上,形成自我精神价值自觉建构的过程。一方面要主动策划文化事件,聚焦对文化对话的关注和成果分享;另一方面要将文化对话的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媒体的文化对话功能,深化主流文化对话的引领作用。
三是推动文明互鉴。以通江达海的文化胸襟,促进以长江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使南京成为长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策源地和成果集聚地,将“长江文都”格局建构在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共担和价值共同之中。
(作者为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