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2025-05-22 11:19: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张淑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

在经济学意义上,“内卷式”竞争是指要素密集投入引起的边际报酬递减、价格下降和利润稀薄的低效率竞争。“内卷式”竞争的后果是偏离正常强度的市场竞争,破坏市场秩序和产业生态,引起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可以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畅通国内国际产业循环、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和调整产业政策四个方面,开启企业发展战略转型和产业创新,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首先,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纠正产能过剩功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统筹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完善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条件,加快形成有效市场。“有效市场”的基础是加快推动技术、知识、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由要素市场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由要素边际生产力决定要素报酬的机制,促进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市场化配置。“有效市场”的法律保障是严格落实反垄断法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市场竞争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市场不公平竞争现象的精准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服务型政府的运行机制,加快形成“有为政府”。坚持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定位,加强政府对各类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将政府服务的重心放在优化营商环境上,重点保护好民营企业的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做到“无事不扰、服务到位、有诺必践”,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严格规范政府行为,将政府配置资源的范围限定在矫正市场失灵的公共领域和准公共领域,将政府治理经济的重点放在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上,提高政府治理经济能力,有效弥补市场失灵。

其次,畅通国内国际产业循环,释放产业竞争市场空间。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是打破“一亩三分地”区域分割思维定式,破除地方行政区域经济壁垒、市场分割和所有制歧视。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确保各类资源在地区、行业间顺畅流动、高效配置。深化制度型开放,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国内国际贸易在规则、标准、管理、服务等对接与融通,降低国际国内市场联通的制度壁垒;深化与区域经济合作伙伴的机制联动,加强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开发区、港口与国际物流通道、境外园区等开放载体合作,畅通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顺畅融入全球市场新通道。

再次,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引导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产业科技创新要以巩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基础,以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和优化产业布局为抓手,推动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巩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营造普惠型企业创新环境,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利用科技政策、财税政策和人才政策,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人才,支持企业尽快实现“两个转变”:由主要采用低成本、低价格产品的发展战略,向普遍采用差异化、高档化产品发展战略转变;由主要生产进入门槛低、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附加值低的中低档产品,向大量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优质高档产品转变。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从经费管理、成果评价、成果分配、人才培养等方面为科技创新、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建立一整套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的涌现、转化和商业化应用。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注重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绿色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壮大新兴产业,适当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注重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障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最后,调整产业政策,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实施非竞争性产业政策,促进基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技条件的区域产业竞争和供应链配套,引导资源配置从一般制造业转向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中高端生活性服务业。实施需求导向性的产业政策,淡化产业政策的供给导向,将产业政策的重心前移,加大对研发环节的支持,补贴对象从企业转向消费者和用户,引导企业把更多精力从争取财政补贴、扩大规模等短期行为转向产品开发、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长期主义。加强对地方政府执行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估,强化产业政策执行的监督,减少产业政策执行偏差。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授、南京新时代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