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使思政课更具实效性、更贴近学生的思想与需求?开展“精准思政”教育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关键,即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策、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思政”教育,则需立足“四情”——学情、教情、课情、考情,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精准推进体系。
立足学情:深入了解学生,构建个性化教学策略
学情是指学生的思想政治状态、学习态度、知识储备、社会实践经验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情况。开展“精准思政”教育,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需求和困惑。只有把握住学生的心理脉搏,思政教学才能实现针对性与实效性。
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呈多元化,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构建面临诸多挑战。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经历等因素,使得每个学生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思政课的教学应摒弃一刀切方式,采取“个性化”教学策略。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掌握学生的困惑与期望,根据学情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
例如,针对思想困惑较多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多角度、多渠道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打破偏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思想较为活跃或有较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途径,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促进他们在理想信念上实现真正的自我认同和提升。
立足教情:强化教师素质,提升教学效果
教情即教师的教学状态、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及对思政课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是开展“精准思政”教育的保障,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学科知识密切相关,更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息息相关。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才能确保思政教育的高效实施。
一方面,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与贯彻能力。思政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敏锐的政治性,能够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动态,做到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例如,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辩论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同时,教师还应通过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当教师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实现教学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使思政教育真正达到铸魂育人目标。
立足课情:关注课堂实际,优化课程内容与形式
课情是指思政课的实际情况,包括课程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组织等方面。思政课程的建设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精雕细琢,更是对课程形式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思政课程要想真正发挥其作用,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时代需求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得课程内容充实且具有时代性。
思政课要突出政治性、思想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特点,尤其要聚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核心内容。然而,仅仅讲授理论知识还不够,更要通过实际案例、社会热点、历史事件等进行深刻分析,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理解抽象的理论。思政课不应停留在单纯的课堂讲解上,而应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实践性和实效性。课程形式也要注重创新,不能依赖单一的讲授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借助新技术、多媒体、网络平台等现代化手段,思政课可以呈现出更加生动和多样的面貌。例如,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微课程等方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课程的可接近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接触到思政教育的内容,从而加深印象,促进理论的吸收与内化。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课堂反馈、问卷调查、学生评价等多种手段,及时了解和分析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并进行相应调整,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实际影响力。
立足考情:精准考核,科学评价思政教育效果
考情是指思政课最终的考核情况,包括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知水平、思想政治素质等的评估。传统的思政课考核往往注重知识的记忆与再现,但这种考核方式未必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成长进步。因此,开展“精准思政”教育,就需要改革和创新思政课的考核方式,使考核更加科学、合理和全面。
注重考核内容的多元化。考核不应仅仅依赖笔试,而应结合平时表现、课堂参与、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评估。例如,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报告、实践心得、社会调研报告等形式,全面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多元化考核,避免片面地评价学生的思政成绩。注重考核的过程性评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定期的交流、讨论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进展。在期末考试时,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还应考虑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参与度、互动性以及社会实践的表现。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评价的单一性和片面性。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还能够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入。
[作者娄跃辉为成都锦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魏长青为成都锦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副院长。本文为2024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研究”(24JDSZK110)、2024年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高校思政课‘四库全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践”(SZQ202415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