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的历史经验与理论意义
2025-07-18 17:03: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刘泽润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华儿女从1931年9月18日起,开始了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战争。回顾抗战历史,我们能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侮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根本保障,没有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空前凝聚的民族意志,就不可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总结全民族抗战的历史经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在宛平城外的卢沟桥爆发,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广泛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并发展起来。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儿女以强烈的家国情怀,空前团结起来。

1931年9月2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革命委员会发表《为满洲事变宣言》,号召全中国的被压迫群众联合起来,“参加国内战争与扩大民族革命运动的战线”。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国共产党愿意与中国一切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党派、团体、名流学者、政治家以及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1936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建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条件愈发成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远见、道义感召和组织能力,使其成为维护民族团结、实现胜利希望的重要力量。

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抗日军民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华南共建立19块根据地,控制约100万平方公里土地、1亿人口,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更是成为全国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八路军、新四军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极大地牵制和消耗了日军力量。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武装对日伪军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7万人、伪军118.7万人,日军被迫将60%以上的兵力用于“扫荡”敌后根据地,从而有效减轻了正面战场压力。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统一战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法宝。在民族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实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力量整合,是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力量协同、全民动员最为深刻的一次伟大实践。统一战线的核心在于团结。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并率先付诸实践,促成历史性的和解,为全面抗战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条件。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根本、以中华民族生存为最高原则,推动了从党派对立向民族共识的历史转变。

抗战的持久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战争必须依靠全民族力量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形成了紧密结合广大民众的军事战略。以群众为依托、以根据地为支点,灵活开展游击战、运动战、破袭战,最大限度地分散和削弱敌方力量,极大地牵制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重心,最大程度地守护了广阔国土空间,打破了传统战争中“正规军对正规军”的模式,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协同,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战争不仅是军事实力的比拼,更是经济韧性的较量。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减租减息、发展手工业、动员农村基层力量,逐步建立起以农村为基础、以内需为主导、以民生为目标的经济模式,维系了战时财政、军需供给与社会稳定的基本格局,为持久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抗战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与意志的比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创了广泛深入、覆盖城乡、贯通阶层的全社会参与模式,各类群众组织迅速建立,青年、妇女、工人、农民被组织起来,成为抗战的直接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通过文化宣传、思想教育、基层组织建设等方式,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责任感被普遍唤醒,为整个民族形成统一意志、共同方向提供了坚实土壤。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中国以一个团结的整体出现在国际舞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同情、尊重和支持。中国凭借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战后国际秩序重建争取了有利地位。

中华各族儿女团结一心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推动下,各党派摒弃前嫌、共赴国难,各阶层勠力同心、众志成城,中华各族儿女同仇敌忾、并肩作战。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抗日战场以持久战的战略形式,有效牵制了日军有生力量。从发动“七七事变”至发动太平洋战争前,日本将其绝大部分兵力都用于中国战场,使得中国抗击日军总兵力的比例高达70%以上,最高时达90%以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仍始终保持在100万以上。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伤亡人数的70%以上。

这种团结是广泛的,不仅包括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还包括各阶层、各族人民的广泛参与。工人罢工、农民参军、商人抵制日货、学生请愿、妇女支前,海内外华人纷纷捐资助战……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壮丽史诗。“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纷纷组建抗日义勇军,其中许多战斗骨干是朝鲜族,擅长狩猎的鄂伦春人则担任向导,帮助部队在林海雪原中转战。在日军蚕食华北地区时,傅作义部在蒙古族骑兵的配合下发起百灵庙战役,打败了日伪军。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120师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蒙古族骑兵配合八路军开展游击战;由马本斋率领的冀中回民支队战斗在华北平原,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西南地区的彝族、白族、傣族等参与修建滇缅公路,为这条“抗战生命线”作出了贡献;台湾少数民族加入李友邦领导的台湾义勇队,在浙江、福建等地对日作战。

我们纪念抗战胜利,既是为了缅怀历史,更是为了开创未来。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伟大抗战精神,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篇章。

(作者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