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2025-07-18 17:02: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朱其锋 杨玉强

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对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部署安排。深入研究以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推进伟大自我革命的实践路径,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教育效能,将理想信念的“软实力”转化为制度体系的“硬支撑”,能够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答卷。

构建教育体系,以制度链条贯通信仰培育

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构建覆盖党员干部成长全过程的制度链条,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持续性与系统性。

建立分层分类的教育内容架构。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建立包含基础性、专业性和前瞻性的内容体系。其中,基础性内容应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为核心,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专业性内容应结合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将理想信念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前瞻性内容则应关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意识形态斗争,重点培育战略思维与斗争精神。

建立闭环反馈的教育过程机制。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干部选拔、培训、考核的全流程,设置入职教育奠基、日常教育固本、专题教育提质的梯度化安排;加强教育效果跟踪评估,通过思想汇报、组织生活会、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动态监测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发展情况,并将其与职务晋升、评优评先挂钩。

建立量化考核的教育评估体系。构建“政治忠诚度—理论清醒度—实践担当度”三位一体考核机制。例如,政治忠诚度以“两个维护”的落实情况、重大原则问题上的立场表现为衡量指标;理论清醒度以学习时长、理论测试成绩、思想汇报质量等为衡量指标;实践担当度则结合岗位职责,考察党员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表现情况。

完善制度保障,以制度刚性筑牢思想防线

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的核心是将精神要求转化为刚性约束,构建起不敢懈怠、不能虚化、不想偏离的保障体系。

健全制度规范。以党内法规为根本遵循,与时俱进完善基础性法规,明确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原则与基本要求;制定配套性制度,细化教育内容、方式与频次;出台操作性细则,针对不同层级、岗位制定差异化标准。

强化制度执行。一体强化日常监督、专项巡察、群众参与,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网络。通过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活动,常态化掌握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状态;将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巡视巡察重点内容,对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的单位严肃问责;畅通监督渠道,将群众评价作为教育效果的重要参考。

落实责任追究。党委(党组)应履行主体责任,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纪检监察机关应履行监督责任,对教育制度执行不力者依规依纪问责;领导干部应履行“一岗双责”,既抓业务又抓教育。

创新教育机制,以多元载体提升教育质效

摒弃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推动理想信念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内化。

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利用场景复原、文物陈列、声光电技术等手段,在实体场馆中还原历史情境,增强代入感;运用VR、AR、元宇宙等技术,打造云端红色课堂、虚拟党史馆等载体,突破时空限制;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实践一线,使党员干部在做中学、学中做。

实施互动参与的协同模式。加强党内教育,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推动党员干部在组织生活中凝心铸魂;整合党校、高校、智库等资源,打造开放式、数字化教育平台;引导党员干部阅读经典、撰写心得、交流研讨,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

完善实践转化的落地机制。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转化为行动自觉。对此,应建立“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考核机制,将理论学习成果与工作实绩挂钩;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攻坚克难专项行动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使命;开发实践案例库,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形成良性循环。

营造良好生态,以文化浸润涵养理想信念

以文化为纽带,通过价值引领、行为塑造和环境熏陶,使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党员干部鲜明的精神底色。

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土壤。要以党内政治文化为引领,弘扬和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开展政治生日重温入党誓词等仪式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身份认同;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政治文化传播矩阵,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理想信念教育的行为准则。要更好地落实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将红脸出汗、咬耳扯袖作为组织生活的“必修课”;制定党内同志关系准则,明确党员干部的行为边界;将组织文化建设纳入巡视巡察内容,对搞“小圈子”“拜码头”等行为严肃查处,努力实现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组织生活规范化、党内关系纯洁化。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外部支撑。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破除官僚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营造清朗环境,厚植信仰根基。

[作者朱其锋为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杨玉强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及防范策略研究”(24YJC710127)、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化背景下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23CKSJ05)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