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赋予江苏“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重大使命,要求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以高质量发展的过硬业绩坚决扛好挑大梁的省会担当,努力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是资源配置与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已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位居江苏前列。2024年末,南京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6987.55亿元,贷款余额58818.18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为全市稳增长提供了重要金融支撑。接下来,南京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四个着力点”重大要求,抢抓机遇、勇挑大梁,以高质量金融体系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打头阵: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以金融助力教育、人才、科技三位一体发展,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通过调整资金流向,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教育产业,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参与构建人才发展基金、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拓展人才激励渠道,有效聚集高水平人才参与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开发针对科技企业的专项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科技创新债券等产品,有效推进创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南京已成功打造“宁科投”“宁创融”“宁科贷”等全生命周期科创金融服务体系,要继续围绕《推动科创金融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持续完善金融支撑体系,以专业化服务打通科技创新融资难点,推动“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
以金融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未来产业加速扩展、科技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以产业创新为经济发展开辟广阔空间。通过专项资金补助、技术改造专项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方式,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推动经济主体积极布局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立足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趋势,围绕产业融合和上市辅导两大方向拓展金融服务,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2025年2月,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作为基金发起人,签约组建22只产业专项基金,投入先进制造产业发展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接下来,南京要进一步提速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未来产业,积极探索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的可行路径,引导科技与文化产业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融合,为产业创新持续贡献金融力量。
勇争先:金融护航体制改革与市场开放,构建内外循环新格局
平衡效率提升与风险防范,以金融体制改革保障经济稳健运行,深化经济内循环。通过深层次金融体制改革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引导实体经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针对房地产等领域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升金融业抵御风险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2025年3月,十五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指出,南京要从10个方面实施37项改革任务。顺应改革要求,金融体系将配套联动,以标志性改革措施落地见效,为南京强经济、促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以金融对外开放推动中华文化出海,拓展经济外循环。通过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参与构建贸易促进示范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方式,助力高质量外资进入国内市场,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物质基础;围绕文化企业出海需求,不断丰富跨境信贷、保险、结算服务体系,有力支持中国文化产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文化品牌。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运行五周年来,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机构,持续围绕区域涉外企业金融需求,提供“一站式”跨境金融服务。下一步,南京要进一步聚焦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鼓励金融机构提升跨境服务水平,助力文化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走在前:金融聚力生产力培育与可持续发展,构筑国家战略新支撑
以金融赋能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提质增效,有效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效率变革。金融可以通过“三大要素”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通过支持教育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并通过参与健全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实现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升;通过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以高质量金融支持助力劳动资料科技化、智能化转型,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通过支持和引导产业创新,进一步拓展劳动对象范围,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优质载体空间。2025年1月,南京市科技大会暨产业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会召开,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金融有望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形成“人才基金投早期、科创基金投成长、产业基金投加速”的接续支撑体系,助力南京打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金融助力经济低碳转型与社会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厚植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为企业融资拓宽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引导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有效支持高碳行业转型;鼓励金融机构为长江沿岸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工作提供信贷服务,助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稳定,推动区域发展可持续。2025年2月,南京金融城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行1.7亿元绿色票据,期限5年,票面利率2.23%,此举将为建筑工程绿色转型作出积极贡献。顺应绿色发展要求,南京应继续深入开发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产品,进一步拓宽绿色项目资金来源,加大金融对可持续发展支持力度。
作示范:金融深耕乡村振兴与民生建设,开创共同富裕新实践
着眼乡村振兴,以金融助力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促进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通过设立专属信贷产品、创新信用评级方式、完善知识产权质押机制等,为农业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引导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同农业、旅游、康养等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乡村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综合效益与竞争能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5年4月,苏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全国首单非银机构“三农”专项金融债券,总规模15亿元,期限3年,利率1.85%,开辟了金融服务乡村建设的新路径。今后,南京要积极探索金融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能性,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以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带动城乡经济均衡发展。
聚焦民生需求,以金融支撑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灵活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金融债、政策性银行信贷等工具,参与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需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稳步推进民生保障对象延伸,助力民生服务均衡性、可及性进一步增强;聚焦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保险保障、信贷支持、融资担保等产品服务,助力兜底保障制度体系健全完善。2025年4月,《南京市2025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聚焦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领域部署104个新基建项目,安排总投资639.893亿元。未来,南京可以继续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民生建设配套服务,紧扣就业、教育、医疗等急难愁盼问题,稳步推进数字民生保障体系建设,以高质量金融服务绘就人民幸福底色。
[作者单位:江苏现代财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文为江苏省经济专项课题“财政金融支持江苏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政策研究”(25CSB0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