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水平
2025-07-18 16:58: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赵树迪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南京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近千万人口特大城市和传统工业基地的自身实际,积极贯彻落实“两山”理念,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中心城区,探索智慧低碳与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南京中心城区以城市有机更新为载体、文化生态融合为内核、智慧低碳技术为支撑,为高密度特大城市破解生态保护与发展矛盾提供了实践范例。工业遗存焕新驱动绿色转型。创新实施“工业遗存再生+绿色科创”模式,通过盘活存量空间推动产业“腾笼换鸟”。鼓楼区通过老旧载体动能重构,打造一批优质科创载体,成为主城创新高地;秦淮区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引进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高附加值产业,2023年实现税收3.92亿元,成功实现“工业锈带”向“创新秀带”的蝶变。低碳技术赋能产业迭代升级。建邺区规模化推广楼宇分布式光伏,年减碳量超万吨;玄武区试点氢能源公交示范线,构建清洁交通体系;秦淮区建成水质物联网监测平台,实现河道污染精准溯源。各地系统布局绿色技术应用场景,在降低区域碳排放的同时,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新动能。文化生态协同释放综合价值。整合紫金山—玄武湖“城市绿心”生态资源,打造自然教育研学基地,带动生态旅游消费集群发展;明城墙风光带通过绿廊修复与文化场景植入,形成“生态+文化”融合增值模式,周边商业体客流量提升35%,生态溢价效应持续显现。

沿江地带,协同推进长江保护与产业升级

沿江地带以长江大保护为核心,协同推进污染治理、岸线整治与产业升级。岸线整治成效显著。拆除25公里长江岸线“十里造船带”,腾退岸线空间,实施滨江岸线复绿增绿工程,构建起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深化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巩固提升入江水质,水质改善成果突出。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长江南京段干流水质连续多年稳定在Ⅱ类标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关停搬迁沿江污染企业,完成沿江化工企业专项整治,推动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推动钢铁、石化等传统行业实施生态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能耗和污染排放显著降低,部分厂区转型为工业旅游景点。生态空间资源开发。为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开发长江文旅资源,推出“长江之恋”邮轮项目,打造滨江旅游新名片。滨江生态景观带,高标准建成“南京外滩、城市客厅”,幕燕滨江旅游区入选国家4A级景区创建名单,成为长江南京段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典范。

南北郊区,“生态+”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南北郊区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生态+”系统思维推进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高淳区固城湖、溧水区晶桥镇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岸线整治和水质提升行动,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III类以上,带动了生态旅游和螃蟹养殖产业升级。绿色低碳与茶旅融合。浦口九华村通过清洁能源采暖、造林增汇等措施,实现村域碳平衡,获全国首个“零碳乡村”认证。江宁黄龙岘依托茶旅融合,村民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1.8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11.1万元,入选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绿色振兴与品牌建设。溧水区、江宁区通过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发展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带动农民大幅增收。六合区“茉莉六合”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成效显著,通过“互联网+”模式,形成从生产基地到终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10亿元。

强化制度创新、项目试点和区域联动,为“两山”理念转化提供方向引领和有力支撑

全市层面,出台《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探索生态岛试验区、能碳虚拟电厂示范项目,推动建设中国ESG投资先锋城市。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4+1”工程,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质量。深化区域生态协同治理,与芜湖、常州、马鞍山等地建立跨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推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界水环境协同治理。

可以说,南京在贯彻落实“两山”理念的实践中探索了多元化路径,为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经验。未来要持续通过系统性保护巩固修复成效,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制度突破解决“四难”问题,以区域协同优化生态网络,不断提升“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能力与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走在前、作示范探索南京方案。

一是技术赋能强化生态本底。升级智慧监管平台,扩容“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平台”,提升AI预警与溯源能力,为加强南京生态本底保驾护航。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危废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落地,为资源能源高效集约利用注入强大推力。

二是深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广“5G+减污降碳”模式以降低能耗。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两高一低”)项目,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产业准入清单动态管理。培育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扩大江北新区“零碳建筑”、江宁智能电网等示范项目。

三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健全制度基础,完成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探索“生态银行”模式规模化运营,拓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应用场景,推动碳汇交易。创新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扩大“环保贷”“碳汇质押贷”规模,探索发行生态修复专项债券。完善纵向转移支付与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设立市级生态补偿基金。拓展市场路径,培育高附加值生态产业,推广农文旅融合、零碳产业模式,打造“一区一品”生态IP及“一票通”等模式。整合区域品牌(如“固城湖螃蟹”“永宁青虾”),发展“生态认证”服务。深化碳普惠机制,探索市民低碳行为积分兑换,激活公众生态需求。

四是强化跨区域与城乡协同。建立长江、滁河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联合河长制”,实现流域共保联治。构建城乡生态廊道(如紫金山—秦淮河—石臼湖轴线),增强生态连通性。通过屋顶绿化、垂直森林等措施改善城区生态碎片化。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全域推广GEP核算与GDP、GEP“双考核”机制,将GEP增长纳入政绩核心指标,试行生态补偿转移支付。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