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是用理论把握现实、引领实践、推进文明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思政课教师理论思维的基础。增强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对于加强思政课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塑造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思维培育的重要基石。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教师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需将其内化为个人的信仰体系,从而在教学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成果理论力量和实践价值的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和信仰铸魂者,承担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责任,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体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是塑造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思维的关键途径。这一过程要求教师们不仅要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还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问题,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与此同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传播正能量,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侵蚀,在多元价值观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不被错误言论所左右。
坚定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自觉
坚定政治信念、坚守理论阵地,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与担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力量,承担着重大责任。这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身必须拥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入的思考,回应学生的疑惑。
坚定政治信念,是思政课教师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必须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理解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以及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伟大实践价值。
坚守理论阵地,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所在。政治信念是行动的指南针,它指引着教师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坚定政治信念,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够时刻关注国家发展大局,深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求思政课教师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复杂局势时,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政治判断力,为学生拨开迷雾、指明方向。
锤炼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家本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看家本领。锤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这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挖掘,更是对思维方式的根本性重塑。这意味着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还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发挥理论思维指导实践、创造文明的价值功能。
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是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键。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汲取其深邃的思想精髓,理解并内化那些关于人的本质、世界本质、社会发展规律及人类认知方式的深刻见解。这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以及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等方法论原则。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思政课教师只有掌握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才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体现出思政课的政治高度、理论深度、价值温度。
树立职业自信、学科自信、学术自信、课堂自信
思政课教师树立“职业自信、学科自信、学术自信、课堂自信”,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理论自觉自信的现实体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具象化呈现。
职业自信,是教师主体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价值功能发自内心的确信和认可,并由此产生对思政课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认同。职业自信要求思政课教师对职业使命有清晰的认知,充分肯定其价值所在,对工作抱有热情,对未来职业发展充满信心。思政课教师职业自信的树立,能够增强其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科自信,是教师主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学科内在独特优势和地位的高度认同,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主体力量的激发。学科自信要求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价值高度认同,在跨学科交流中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学科优势,并对该学科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学术自信,是教师主体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创新的坚定信心和执着追求,体现着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学术自信要求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这既是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术探索的底气,也是学术自觉与学术能力的体现。学术自信对于思政课教学具有前提性与基础性意义,为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课堂自信,是教师主体对上好思政课的信心,在课堂上答疑解惑的自信。课堂自信要求思政课教师坚定理论自信,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丰富思政课堂形式和内容,自信而耐心地引导学生、回答学生的实际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课堂有机结合,切实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
[作者陈加飞为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段宁红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改重点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思维培育研究”(2022JG1005)的阶段性成果。]